然而,與過于普遍化的傳統(tǒng)管理方法不同,它是一種以質量為中心的管理方法。只有以質量第一為原則,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并最終獲得利潤。
要想在全公司范圍有效地實施全面質量控制,避免空喊口號,請注意以下建議:
對于全面質量控制,上層管理人員必須具務比下屬更大的熱情。這種熱情要體現(xiàn)在積極的態(tài)度上:走在員工前頭,在下屬裹足不前時要隨時準備引導他們。不能把任務推給別人,自己袖手旁觀。
館林三喜男應市村清之邀離開政界,當上了理光株式會社總裁。館林把全面質量控制作為基本管理原則。1975年夏,在對"石油恐慌"尚存余悸之時,館林三喜男率領理光公司角逐競選德明獎的條件尚未成熟,但館林不顧不同看法,滿腔熱情,執(zhí)著地追求這一目標。
館林三喜男當時說,"就象小孩一心想要得到某個玩具一樣,我渴望得到德明獎。"結果理光一舉奪得大獎,而這也是館林三喜男個人的勝利,因為他推行的全面質量控制使理光公司得以健康發(fā)展。
切莫以為不爭質量獎也能促進全面質量控制。多數(shù)公司認為,它們采用全面質量控制完全是為了全面質量本身,因為只要公司強大了,質量獎自然會送上門來。而實際上,幾乎沒有哪個公司是靠自然積蓄力量而獲獎的。
1975年秋,館林三喜男在代表接受德明獎時非常坦率地說:"理光株式會社推行質量管理就是沖著德明獎來的。如果開展全面質量控制卻沒有德明獎的挑戰(zhàn),理光想要健全發(fā)展就得象黃河水變清一樣,要等上一百年。"
推行全面質量控制應當是從后面向前推進,而不是在前面生拉硬拽。不能把全面質量控制強加到別人頭上。某公司推行全面質量控制時我負責東京市場部。當時沒有立馬見效,因此公司總部負責推行過程重量組的強硬派領導急不可耐,提出親自去市場部指導推行全面質量控制計劃。
如果真這么簡單,事情還不會那么糟。問題是,他還給我們看了其它部門的標準化的例子,并要求我們引進這個控制系統(tǒng)、那個控制項目、這種標準化,那才是全面推行的全面質量控制。
從前面生拉硬拽強行推行全面質量控制固然不好,但若推行全面質量控制的部門象包袱一樣落在后面也同樣令人討厭。它是應該在后面,但它應該貼近生產線上的員工,推行全面質量控制事業(yè)。
切勿推行抽象的質量控制,先要糾正公司的持續(xù)缺陷,要用事實說話,不要爭論。所謂持續(xù)缺陷,是指超過三個月一直在帕累托圖上名列前三位的缺陷。對付持續(xù)缺陷,我的經(jīng)驗是鼓勵"觀察",而不是"觀看"。
可以用以下方法調查產生持續(xù)缺陷的根源:
對觀察持續(xù)缺陷的癥狀,如出現(xiàn)的產品缺陷。
觀察四種元素,即觀察人、機器、材料和工作方法。
觀察持續(xù)缺陷產生的渠道。
1968年8月,德明獎評選委員會開始審查跨越株式會社(Bridgestone譯名)的申請時,公司總裁KanichiroIshibashi發(fā)表演講,告誡員工不要和評委爭辨:"用證據(jù)說,不要爭吵!"一順話道出了全面質量控制的本質。
這并不是出于害怕同評委爭吵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使其在審核時更加苛刻而讓自己在評選中落敗,事實上,這一建議非常有道理。
不要依賴個人技能,全面質量控制的本質就是一種系統(tǒng)方法論。設計和開發(fā)部門的人常問全面質量控制對他們有什么用,言外之意是有了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就用不著質量管理技術了。
的確,有許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不無炫耀地認為,離開了專業(yè)學科體系,管理科學、系統(tǒng)工程之害就根本不存在。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之間的區(qū)別和對立司空見慣。
科學管理方法產生于19世紀末期,但管理技術直到20世紀才發(fā)展成熟。之所以在專業(yè)技術和經(jīng)驗已經(jīng)發(fā)展到足以支持一定進展的情況下,管理技術仍然能夠進一步發(fā)展,就是因為對個人經(jīng)驗和感覺的依賴延緩了發(fā)展速度。人們需要一種更系統(tǒng)的方法論。
質量專家石川薰博士有一個信條:"依靠專業(yè)知識和個人經(jīng)驗求發(fā)展,就好比在東海道高速鐵路上從轎子前進。而如果使用統(tǒng)計技術就相當于坐上高速火車,在同一條路上奔馳。"
如果用全面質量控制代替統(tǒng)計技術,則相當于坐飛機飛越相同距離。當然,依靠專門知識,例如工程技術,也有可能獲得成功,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知識只會成為個人技術,與整個公司的技術進步和發(fā)展風馬牛不相及。
不要不經(jīng)分析就采取對策,全面質量控制和精髓就是分析。全面質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幾步:
1、定出主題
2、確定此主題的理由
3、評估當前形勢
4、做出分析
5、找到對策
6、效果
7、標準化(防止出現(xiàn)反復)
8、歸納尚存問題及今后計劃
我在Pentel公司實施這些步驟時特別強調第三和第四步的重要性。采納這種全面質量控制方法時,我把70%的精力放在公司各種人身上,30%的精力放在總裁堀江幸夫身上。堀并行動迅速,馬上給改正發(fā)布命令,比如命令他們"在24小時內提交對策"。
而其屬下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會省略第三步(把握目前狀況)和第四步(分析),只要把第五步交上來。但是,省略了第三和第四步的對策只能是夸夸其談的猜測,不會有實效。
對于長期存在或重大的問題,倉 促之間采用的不當對策,效果只會微乎其微。就簡單問題而言,分析也許不是必不可少的,馬上采取對策會管點用。但對大問題,這么做就不會有結果。
堀江也認識到這一點,他給員工留出一定的時間考慮和分析目前的形勢。他在全公司貼了"全面質量控制步驟"。其中第三和第四步用的是紅字,還標了"特別重要"的字樣,說明他理解這兩步的重要性。從此,公司全體員工都用這個全面質量控制方法闡述重要問題。分析亦即掌握因果關系,即"調查原因"。此乃全面質量控制和核心和精髓所在,忽略了分析過程的全面質量控制方法只是徒具其表而已。
獲獎后,至少在三年內不要停止全面質量控制咨詢,最好能持之以恒。贏得質量獎相當于中學畢業(yè),僅僅完成普通義務教育。
公司至少還需要用三年時間繼續(xù)進行全面質量控制咨詢,而且最好永不停止。因為公司新老交替頻繁,五年之后恐怕就沒人聽得懂公司的全面質量控制語言了。
只有推行全面質量控制的部門、其它部門、全面質量導師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全面質量控制才能永葆青春。
原文摘自Effective TQC:How to Make Quality Assurance MoreThan a Slogan。PHP Institute,Inc.公司(Tokyo102,Japan)1993年版權所有。林慶新譯。作者TatsuoIkezawa系早稻田大學教授,著有數(shù)本關于質量控制的書,任數(shù)家日本公司顧問,并因對全面質量控制做出的貢獻而獲德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