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口發展也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看來,要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穩定人口規模、不斷提升全社會高素質勞動力的有效供給。
多方努力
如何增加全社會高素質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在陳建偉看來,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在教育層面,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和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還要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勞動力技能。在優化就業用工市場環境方面,要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優化企業用工的政策環境,不斷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增加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支持,為企業創造良好用工環境。優化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搭建勞資平等協商平臺,充分考慮勞資雙方的利益和呼聲。優化勞動保護執法環境,嚴厲打擊拖欠工資等違法行為,消除各類用工歧視行為,使勞動者工作就業有保障。
此外,完善人口生育政策,維持合理適度的生育水平,對于社會經濟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也非常重要。
“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如提供生育津貼、醫療費補助、托育服務等,降低生育成本以鼓勵適當生育。要優化育兒環境和設施,如提供孕期保健、兒童醫療、托育園所、兒童樂園等公共服務,創造良好育兒環境以減輕家庭育兒負擔。要保障育齡婦女平等就業基本權益,建立生育友好型招聘和用工機制,保障已生育婦女的就業權益。”陳建偉說。
政策協同
事實上,我國構建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仍有諸多層面需加以完善。
如政策協同性上,陳建偉認為,各地區要加強對就業工作的統籌謀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政策出臺前期論證階段的跨部門信息溝通和政策銜接,在政策制定和重大項目論證階段增加就業影響評估環節。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廣泛吸納代表性市場主體和業內專家意見,深入分析經濟形勢和提前預判就業影響。
優化基層就業服務能力配置也尤為重要。“應對就業人口分化趨勢,采取定編定崗、財政傾斜等措施,加強就業人口凈增區基層就業服務隊伍建設,并適當調整凈減區資源配置。深入開展就業需求調研,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精準化就業幫扶。繼續推進就業信息化建設,提升服務效率。”陳建偉表示。
還應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防控機制。陳建偉指出,應完善就業統計指標體系,擴充失業監測指標體系,加強對結構性失業的預測。建立失業風險評估模型,提高省市縣層面對局部區域失業的預警能力。制定重大失業應對預案,明確職責分工,做好資金保障和培訓備案。健全應急資金準備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配合。
保障權益
要實現人口的高質量發展,在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維護方面仍需完善。
目前,各地大力推進靈活就業群體權益保障制度建設,包括將靈活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社保體系等。但仍有法律空白,需要進一步完善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法規,健全相關制度規章,加強執法監督力度。規范用工平臺管理方面,持續的技術進步和不斷涌現的新業態,對傳統的用工監管帶來了挑戰。
“未來應當完善用工平臺管理制度,明確規定新業態用工平臺的管理主體、平臺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與此同時,完善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明確勞動報酬分配機制,保障合理工資收入;建立爭議處理機制,保障勞動者合法表達訴求的權利。”陳建偉說。
目前,全國工會系統正在積極發展覆蓋靈活就業者和新業態就業人員的工會組織,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和維權服務。陳建偉表示,未來仍然需要發揮工會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的獨特作用。與此同時,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社會對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的關注和認同,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他還強調,要加強社會保險覆蓋,繼續擴大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參保范圍,探索實現多層次、可承接的社保制度,使其享有基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
供需匹配
在人口發展新階段,促進供需匹配、千方百計做好青年就業工作并非一蹴而就。
陳建偉坦言,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調整和優化院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新經濟領域技能培訓,持續提升青年就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力度,增強青年人員積極擇業主動創業的意識。在校教育階段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學校要主動搭建各類線上線下招聘平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創業孵化基地,為有創業計劃的學生提供場地、資金等創業支持。
此外,制定補貼和減稅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多渠道招聘青年就業人員。例如,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標準的或超過單位總人數的一定比例,可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或稅收減免。對安排高校畢業生實習的企業,提供實習補貼。
“各地要開展青年就業援助行動,做好青年就業人員的信息摸底和分類評估工作,對不同群體組織開展崗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陳建偉說,應對待業青年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心理輔導、職業培訓等服務;對失業青年開展職業評估和測評,制定個性化就業方案。
作者:陳建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 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