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巖,擁有20年金融行業的從業經驗,35歲從銀行業務人員轉型企業架構師,2020年疫情期間,從穩定的銀行體系跳槽到國際著名咨詢公司、互聯網頭部云計算公司等知名企業擔任高管。
訪談付總,醍醐灌頂,原來跨越中年危機有跡可尋。下文據其自述編輯,希望對你有用。
口 述:付曉巖 采 訪:春芬
01、做事不求完美,七成勝算就干
從打仗的角度,沒有100%完美的選擇,有七成的勝算,這件事就值得干。
2020年疫情高峰期,我離開國有銀行,加入國際著名咨詢公司。很多人覺得這很冒險,畢竟銀行穩定,可對我來說,跳槽雖然有一定風險性,但我所做的事情仍然是我熟悉的范圍,只是換了一個環境繼續做。
也有人認為,新換一個行業困難重重。其實,隨著人在職場中的成長,擁有5年經驗跳槽時和擁有10年經驗跳槽時,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是不一樣的,年齡和經驗奠定了認知能力的基礎。
想明白這兩個問題,當那家咨詢公司找到我時,我沒怎么猶豫就接受了橄欖枝。
換一個領域從頭再來,我覺得只要學習能力在,就不會存在35歲職業危機。
02、職位越高,結構化能力越重要
職業發展的后期,職位越高、經驗越足、責任越大,干的事情也越多,涉及到的知識點越多,重要的是怎么用自己的一套核心邏輯把我們所做的事情串聯起來,讓自己真正和別人不一樣,這才是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我自己深受企業架構帶給我的系統化、結構化思維的影響。比如,之前給醫療行業結合區塊鏈技術做一整套方案,起初,我對于醫療行業也是什么都不了解,但我就一點點上網查資料,看一些案例,讀一些深度文章,通過兩個多月的時間熟悉這個行業后,再從結構上分析、總結、歸納這個事情的運轉規律,這其實考驗的也是一個人對信息的結構化處理能力,然后再整體看這個事情。
把一個“工具”扎扎實實地實踐5-6年,等你真的用通、用透的時候,再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問題。
日劇《半澤直樹》
03、行為模式最能代表一個人
觀察你的行為,找到自己的思維方式。其實每個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他的行為一定反映了他最真實的思維,只看如何說的沒用,主要看他的做法,他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會反映他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觀察自己,你就能找到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將這種思維方式與你正在做的、感興趣的、能夠長期投入注意力的事結合在一起,你逐漸會找到自己的能力點,把它去打開。
04、職場上,“心靈”比“手巧”重要
在一個領域做深之后,你會發現好多事邏輯都是相通的,關鍵看你怎么去認識這個事兒,就像咱們經常說的心靈手巧的“心靈”。如果你非要和別人拼“手巧”,花1萬小時就算你拼成功了,最后你也把自己拼成了機器。
05、職業規劃是不是偽命題?
德國總參謀部的奠基人老毛奇曾說過:“兩軍主力一旦交戰,即無計劃可言。”這句話是200多年以前說的,但你從那個時候開始看,到現在為止,有哪一個軍隊在作戰之前是不定計劃的嗎?軍事計劃一直都是做的,而且軍隊最怕打遭遇戰,兩軍如果打遭遇戰,拼的完全是基本軍事素養,沒有任何準備。這就需要士兵平時的訓練,指揮官對整個部隊的控制以及對問題的反應處理能力。
計劃一旦執行,很難改變,但前期還是要制定,尤其是打伏擊、包圍戰的時候。既然必須要制定計劃,那計劃到底有什么用?
我自己是做企業架構的,做企業架構講究對一個企業完整的認知和整體的規劃,比如在銀行的時候,我們需要把全公司20多個業務線都梳理出來,規劃一張大藍圖,然后對著規劃,將上百個業務組件再轉換成四五百個主要的應用組件。
很多人會覺得,我們花幾年的時間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之后,需求又變了,我們還得不斷的調整,那做這個規劃究竟有什么用?其實,計劃本身是用來調度資源、評估、調整的,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我們按照之前的想法把資源準備好,按照節奏一步步執行,碰上變化的因素,需要調整計劃的時候,那么我們根據原來的計劃就能評估這個變化對我們整體能有多大的影響,我們還有什么樣的資源可以去應對這個變化,消除或者對沖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所以,計劃不是用來束縛人的,而是用來應對變化的。
同時,我也建議年輕人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更應該以自己能力的成長作為基本出發點,不要把具體到某一家企業就職、做到某一個職位作為目標,要不停地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讓自己的核心能力傳播出去。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