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理論階段:涌現出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約爾和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三駕馬車,特別是泰勒首次提出計件制的方法對薪酬模式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法約爾提出的“人員報酬原則”,第一次提出薪酬公平性及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問題;韋伯倡導的組織的“科層式結構”,更是把薪酬策略放到了組織發展高度。
2、行為科學理論階段:這是一個管理學理論百花齊放的階段,著名的亞伯拉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約翰·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維克托·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戴維·麥克里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均發端于此階段。而這些耀眼的理論無不圍繞著企業或員工薪酬問題而展開。在這個階段繞不開一個偉大的人物——彼得·德魯克,他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一書,標志著管理學的誕生。

3、現代管理理論階段:這個階段見證了人力資源理論體系的形成,例如安索夫的戰略管理理論、哈默和錢皮的企業流程再造理論、彼得·圣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戴維·尤里奇的HRBP(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理論、羅伯特·卡普蘭的BSC(平衡計分卡)理論等,為薪酬理論與企業發展戰略(業務經營)的鏈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