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培訓管理者對行動學習并不陌生。在國內,華潤集團是較早在內部推廣行動學習的企業,行動學習甚至融入了華潤集團的血液里,隨著行動學習在公司戰略、變革推動中顯現出成效,國內大量企業紛紛效仿,倡導以行動學習來解決企業戰略及業務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不同企業在應用行動學習時,實施方式、方法會有一些微小的變化,有的側重于學員群策群力、提升思維能力和方法,有的側重于現場實踐、關注問題解決的可行性,還有的直接用引導技巧作為內部會議、授課的重要工具。荀子有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動學習無論以什么形式,取大還是取小,它的精髓都在于精心設計的學習過程、小組成員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相互質疑,以及基于行動的深刻反思。
調用資源、開門見山、引“郎”入室
很多企業在操盤行動學習項目時,在設計、實施端比較強,但卻弱于應用。HR沒有能力單槍匹馬推動業務性的變革落地,業務部門也沒有精力關注一個“學習類”的項目落地。
不少業務線管理者認為,行動學習是比一般的課堂學習更貼近業務,但不少HR或培訓管理者在操作時過于形式化,如分成N個階段、N場匯報會、外部講師宣講N次、綁架老板參與N次、啟動外部咨詢顧問N次;而且時間太長,動輒幾個月或者半年;過于專業,強調傳授專業引導技術,業務線不知道該怎么參與進去。所以當業務工作繁忙時,學習項目自然被邊緣化。到最后,不光是行動學習,就連培訓體系內的其他項目都受到影響。
行動學習必須要有業務部門參與才能見成效。因此筆者建議,凡是注重形式、過于強調專業、需要調用組織過多資源才能做的事情,HR必須慎之又慎。作為職業經理人,最重要的事情無非兩件:幫老板解決問題、避免老板決策出錯。至于我們自身的專業深度、系統廣度,則要根據老板的實際需求而定,切忌一開工就恨不得把自己的一身本領全都用上,到最后沒人敢跟你合作,老板要求做的事情也沒做好。
多年來,筆者根據對業務的理解制作出一套“三位一體式”行動學習系統,力求使行動學習變為緊貼業務的操作方式,簡單易行又比較容易被業務部門理解、接納和看到成效。
這套系統在應用端對行動學習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行動學習的目的進行創新
行動學習項目是解決問題和培養能力并重的,對業務線來講最重要的價值是解決問題,對學員來講最重要的作用是培養能力。同時,從實踐角度來說,越接近實際的學習,越能提升能力。在通過調研、研討、實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因此,不必過于強調行動學習到底是能力培養還是問題解決,一體兩翼最好。
●對行動學習三種形式的創新,即“三位一體”
第一種形式是基于問題解決的行動學習,我將其稱作“主題作業”,通過背景導入、主題研討、現場實踐、專題匯報等形式完成,主要表現為“理論學習+實踐作業”的形式。需要注意形式、專業、時間、效果四個問題。
第二種是基于業務管理實踐的行動學習,叫做“戰訓結合”。通過“戰訓”的方式,讓新入職或預備晉升的第二梯隊通過實踐快速成長為第一梯隊,有著極強的實踐意義。這種方式需要注意對項目關鍵操盤時間的理解、實踐過程的設計,以及第二梯隊在實踐期的職責劃分。
第三種是基于優秀項目基因傳導的行動學習,稱作“ALRM(Action Learning Roadmap的縮寫)”,即實戰行動式學習地圖。它巧妙利用了組織內的優勢資源,促進不同項目之間的強弱幫扶,更體現了HR“密聯業務”的培訓設計思路,理論、參訪、復盤、提升一氣呵成。這種方式需要深刻理解公司各項目的優劣勢,以及對學員參訪和復盤過程進行有效安排。
●需要業務線管理者提供課題
既然行動學習是一種基于業務的學習方式,那么自然少不了業務管理者的參與,他們對課題、評審、落地等環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種形式當中,主題作業形式需要業務管理者提供問題研究型的項目,比如XX區域競爭策略、XX產品價格優化策略、XX客戶深耕策略等,要求課題真實可行;戰訓結合型的行動學習需要業務管理者提供運營實踐型的項目,最好是正在運營的項目,如房地產開盤實戰、零售新店籌備、海外市場開拓等,原班人馬作為第一梯隊,學員作為項目第二梯隊,允許其參與實踐,但不允許其提建議、做決策;ALRM型的行動學習項目需要的是優秀實踐經驗型的項目,項目最好已獲得運營上的成功,值得推廣。當然也可以考慮失敗項目,學員通過復盤研討其失敗原因,反思自身項目運營的缺陷。
●學員及業務單元的收益發生改變
對學員來說是開門見山:讓學員直面問題的挑戰和優秀的管理經驗。三類行動學習項目分別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運營的經驗、優秀技能的復制能力。對于提供課題的業務線來說是引“郎”入室:通過課題的提供,吸引了外部優秀人才的介入。在設計學習項目時要兼顧學員和業務線的雙向收益,不要或盡量減少“純福利”型的學習,要讓業務線的收益體現在前端,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業務管理者的參與熱情。實施行動學習并不是為了學習理論,重點是通過學習的形式來解決業務當中的難點,幫助業務部門節約精力、使用“外腦”來解決問題,同時參與者又能更好地反哺自己正在參與的項目,這就是教學相長,也是互聯網環境下的一種“眾籌學習”。
小微主題、就地取材、過程控制
主題作業式的行動學習以常規的背景導入、主題研討、現場實踐、專題匯報等形式為基礎。筆者設計操作的過程通常在7-10天,以某一個聚焦式的項目問題為主,比如XX項目產品推廣策略、XX產品關鍵工藝改良,一般一個主題解決一個問題,可以稱為“小微主題式的行動學習”。這樣操作消耗的資源較少,而且由提出主題的業務線管理者和企業大學、培訓管理者聯動就可以操作,主要的人員、項目都從所在的業務區域就地取材,即便要操作戰略類的問題,也是區域級、項目級的地方戰略,而不是公司級的大型戰略。在操作行動學習時,與其盯著一些“大而全”的問題,不如把焦點先放在各業務單元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上,一套打法解決一個問題,這樣反而更容易獲得業務單元的支持。同時,由于項目不大,需要一些業務單元一把手支持時也比較容易落地,容易顯現價值。
筆者在整合了華潤、萬達、碧桂園等諸多操作實踐后,設計了一個主題作業式行動學習的框架(見圖3)。該框架中的主要任務都來自業務一線,比如市場、工藝、流程、客戶等,行動時間在7天左右;角色主要來自業務一線,比如大區總經理、區域總經理、項目負責人、區域HR等,這對于培訓管理者而言,溝通成本可控,只要搞定一個大區總經理,其他事情獲得的支持率就會很高。評審團也來自業務一線,評審時可以集中在總部,也可以在業務一線,使業務線管理者足不出戶就協同培訓管理者完成了行動學習。
表1呈現的是從工作流的角度看待工作與角色的匹配。可以發現,它是側重于分工的。那么,對一個具體的主題任務來說,它的過程是怎樣的呢?表2從單項目操作過程的角度呈現出5個關鍵工作節點。
從表2可以看出,操作一個主題作業要經過報到、對接會、階段匯報等五個關鍵節點,耗時一周左右,期間有和導師見面、微信群互動、現場評估、評審團評估等細節,如果要問這當中什么最重要,當然是溝通最重要。任何跨部門、跨業務區域的學習活動,首先考驗的就是大區HR的溝通協調能力,如何讓業務管理者看到價值、愿意參與,如何減少區域HR不必要的工作,告訴當地的導師簡化工作,讓學員清楚幾個實戰步驟,這些都需要有效溝通來實現。
接下來回歸到培訓管理的功能,從培訓管理者角度來看如何有效全盤把控一個主題作業。試想,一旦主題作業式行動學習開始運作,那么各個主題作業在不同的項目實戰,而后臺的HR或培訓管理人員就那么幾位,難道全部都撲到業務一線去跟進?顯然不現實。那么,如何有效管控主題作業實施的前、中、后呢?筆者制作了三張模板,分別是表3、表4、表5,便于大家理解從后臺管控主題作業項目的思路。
表3是一個邏輯清晰的任務計劃書,里面包含5個基本要素:項目、時間、人員、節點、承諾。在啟動主題作業時,每個小組都要通過對主題任務的理解來填寫這份表單,使主題任務分解到各個節點,并且簽名承諾。該任務計劃書也會變成主題任務執行過程中學員、管理方協同工作的節點判斷。
表4的結構更為簡單,但“總控”的意味卻很明顯。在各個主題任務啟動后,后臺管理者如何管控各個項目的進展?除了和當地的HR、項目組組長隨時保持聯絡外,這張統覽全局的總控表極其重要。管控主題任務的后臺管理人員根據各個主題任務的關鍵節點,提前和項目組長、當地HR(或指定對接人)溝通,然后將了解到的對應主題的節點完成情況填入這張表單,作為過程管控的依據,同時作為結束后打分的依據。每個節點都有計劃、實際兩種情況,如果實際完成時間在計劃內,那么就是綠燈;如果超出計劃時間,那么就是紅燈,需要后臺管理者和項目組長對接,了解是否需要支持和調整,避免整體主題執行失敗。“紅綠燈”是總體管控節點的一個有效創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表5用于任務結束后的質量評價,分為學習團隊自評和評審團評價兩部分。由主題任務的提出者在學習團隊自評的基礎上對整個項目進行評價,同時對多個主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質量排名,提出應用或整改建議。在團隊自評里,組長要對組員打分,以確保在過程當中組員配合組長的工作。在現場匯報時,學習團隊可根據培訓管理者提供的文檔模板總結項目實施心得、價值。這份文檔如果被評為優秀,還可以作為案例課程、在線課程,以項目小組直播形式等推廣給更多的業務學員。
以上就是對“三位一體”的第一種形式主題作業的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