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象之一
企業家十分敬業,每天工作很長時間,但總是感到缺少有能力的部下為自己分憂,如果部下做不好,干脆自己做,因此很難授權。
如果企業家是“摸爬滾打”出來的,一般都是那種“馬上將軍”,對市場、產品和企業發展有“直感”和獨到見解。但如果僅停留在“直感”階段,加上溝通少,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企業家和部下之間距離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企業家的想法、思路只有他心里明白,很多企業發展的思路、企業戰略他說了算,而各種投資項目也都是企業家親自出面去談,結果是企業的壽命與企業家的“壽命”掛鉤,企業的健康狀況與企業家的“健康狀況”掛鉤,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位著名的民營企業家突然去世,很多計劃、項目、戰略不得不中止,因為除了企業家本人外,沒有其他人參與這些重大決策,不知道來龍去脈。這樣的企業家還處在“本色演員”階段,沒有超越自己,特別是在管理領域,因為管理的最基本概念就是“通過部下把事情做好”。所以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運動員,是“教會”部下做事情,而不是自己一著急,就替部下去“比賽”了。衡量一位教練員的水平,絕對不是看教練員自己多么能干、多么聰明,而是看他帶的團隊是否能干。這是一個人從自己管理自己到管理別人的重大轉折,如果因為部下做得不好,就干脆自己去做,那就始終無法成為一名管理者(經理人),這是每個剛剛進入管理層的人都會面臨的問題,過不了這一關,就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經理人。筆者認為僅靠天賦很難成為一名出色的經理人,只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才能掌握管人的技能,才能找到做管理者的感覺。
現象之二
很多民營企業家經常有這樣的抱怨,即下屬只會服從,不會創新,缺乏主動性,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老板去想。
如果一名民營企業家在某些方面很強,就難免“獨裁、霸道”,這種狀況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很普遍。典型的表現是:當眾批評部下,甚至在部下匯報工作或大會發言時強行中止他們的講話,令部下沒有面子,從此以后見到老板就膽戰心驚,走路都不想碰到老板,盡量避免與老板打交道;對部下提出的建議(創意)如果是自己已經想到過的就說“我早就想到了”,而對于自己從未想到的建議更多的是嗤之以鼻,令部下興趣索然,從此以后不再愿意提出任何建議;部下做事情時,總是不斷地告訴他們應當這樣做那樣做,不給部下留出自己發揮的空間,讓部下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最后導致老板“越來越強”,部下“越來越懶”,失去了創新的激情。
其實,創新需要寬松的環境,需要對部下尊重,需要經常鼓勵部下,有些好主意,即使自己已經想到了,也不能表露出來,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部下,畢竟他(她)達到了與你一樣的境界,是非常難得的表現。這樣部下才有成就感,下次才會更積極地創新。
面對部下提出的建議,即使與自己的想法有出入、有分別,也沒有關系,不妨提出一些意見,促使部下把問題想清楚、想透徹,把自己關心的問題包括進去,這樣部下會越來越主動。可以說最好的管理者是讓部下總感到老板欣賞自己的創新。采納部下的意見,老板經常講的就是自己的主意,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通常“打壓”與創新是背道而馳的,打壓一次,今后就很少有人創新,打壓兩三次,從此以后就沒有人再創新了,所以如果部下沒有創新能力,作為上司,我們首先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自身的問題。
總而言之,從領導藝術的角度來說,一個出色的企業家或經理人在處理與部下的關系時,要掌握幾個基本原則:一是批評人時一定是一對一,周圍不能有其他人,而表揚人時一定是當眾公開,讓大家都聽到;二是盡量把自己的想法變成部下的想法,即把自己的想法含蓄地告訴部下,讓部下去完善,啟發他們的思路;三是明確自己是教練,不是運動員,是培養人,造就人;四是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要透明,鼓勵什么,厭惡什么,需要讓所有部下都明白,不要那么有“城府”,總讓部下去“猜”,否則只會培養擅長“拍馬屁”的人。
現象之三
企業家剛剛聘請到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如同是“黃金搭檔”,相見恨晚,如同發現了無價之寶,信任得不得了,可是過不了一兩年,雙方就反目成仇,互相罵得一塌糊涂,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招聘人時千萬不要只看對方的優點,而要看自己能否接受或容忍對方的缺點,很多人都指望對方會改,他們會憑自覺、憑感情做事情。但是在現代企業里,不應當憑自覺,更不應當憑感情,否則開始時雙方是基于一種美好的愿望,都往好處想,就把分歧擱置起來了。等過了一段時間問題暴露出來了,結果就不歡而散。中國有句老話:丑話說前頭,招聘人時就應該談好走的問題,對于高層經理人來說,如果由于企業原因要求他們提前離開,企業可能還要做出一些補償。對于一些長期回報,由于經理人原因而提前離開時就可能拿不到。這樣不管發生什么情況,大家都不會感到有意外,自然也就降低了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另外對方為何而來?從何而來?他(她)來這里圖什么,他(她)圖的東西在這里是否能得到?期望他(她)來的目的是什么?崗位責任書是否已經寫好?如果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了,產生偏差的幾率就小(當然不可能完全避免)。當然,招聘職業經理人時最好做“外調”,到對方曾經工作過的公司去了解其優缺點,從他(她)過去的同事、部下、上級那里了解情況,可以說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失誤的可能性就越小,就像打仗一樣,一定要事先精心策劃,把不利因素都想到,把應對方案都想到。另一方面,對于新招聘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價值觀的塑造非常重要。
現象之四
企業家不尊重部下的個人意愿,調換工作也不事先打招呼,真是“打起背包就出發”,有點半軍事化管理,有些人不喜歡就離開了。有時候給錢不知道為什么,有時候不給錢也不知道為什么。
企業不是軍隊,不能用命令的方式對待部下,尤其是對待白領員工,高層管理人員就更不用說了,企業家或高層領導要尊重部下的個人意愿。就筆者所知,有些企業在管理人員的任命和調遣上缺乏透明度和事先的溝通,盡管新工作對被調遣的人來說可能是好事,是機會,是升遷,但是不事先征求意見還是令人感到不舒服,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階層一方面以事業為重,另一方面還需要得到尊重,還要考慮家庭因素,當然還要有相應的報酬。上下級之間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長期合作,盡管在工作上有上下級之分,但是從做人的角度看,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說互信是建立在溝通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公司的發展計劃,每個月、每個季度的業績和面臨的困難都讓員工知道,大家就會感到被尊重、被信任。
如果因為擔心管理人員泄露公司機密而封鎖消息,不把公司的經營狀況向管理人員通報,你如何指望管理人員對公司有感情,能表現出承諾,更不用說忠誠了,對于高層經理人來說,這種知情權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