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邵,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邯鄲)人,生于漢靈帝建寧年間(168--172年),卒于魏齊王正始年間(240--249年)。漢獻帝時入仕,入魏朝之后,曾擔任尚書郎、散騎侍郎、陳留太守等。劉邵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遍有類書《黃覽》《洛陽賦》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僅見《人物志》、《趙都賦》、《上都管考課疏》

《人物志》其書:是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玄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通過人材生理素質、氣質和才能的差異,講解適宜擔當的職務。從體貌、言談與行為方面鑒別人材以及人物鑒別容易出現的失誤與及其原因。
主講老師:清華大學王曉毅教授

中古觀人的兩大流派:
“相命”派:通過神秘的方術,觀察體態骨骼相貌,預測某人生死壽夭與富貴貧賤,以解決的“命運”問題
“才性”派:通過考察行跡與理性分析,人物研究性格、才能與適合擔任的官職,以解決政府的人力資源問題。《人物志》是唯一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人才著作。
《人物志》產生的背景:漢魏選官制度的需求;人才學術權威大量出現;人才理論著作大量出現
《人物志》的結構與主題:
01結構:
九征第一:人的生理素質以及體表特征,征,表象。九征,指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種特征。主旨分析人才形成的深層原因,論述了元氣陰陽五行對人才生理素質的決定作用,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的關系,以及這些內在素質在人體上的證照。
體別第二:十二種性格特征與相應的崗位。體,氣質。別,差異。體別指氣質差別。本篇的主題就是討論人才的氣質問題。它包括,氣質的基本類型、特點以及在社會活動中的得失。在此,人類氣質被分為全面和片面兩大類,其中片面型的氣質又分為12種,歸為陰(內向)和陽(外向)兩類,每類6種,一陰一陽,形成對立系列。
流業第三: 流,流派。業,專業。流業即“人流之道”,指人才的專業種類。本篇的主旨就是討論12種人才的專業特長以及堪任的12種官職。
材理第四:材理,人才的規劃。談論如何運用正確的辯論方法探求人才規律,以及不同體質、性情的人才在辯論求理過程中的差異。
材能第五:材能,人才的能力。從政治能力這一特定視角,論述各種人才所適合擔任的官職,管理人才的任職得失
利害第六:利害,成功與失利。論述六種人才在政治活動中的得失,管理人才的個人命運。
接識第七:接,初次交接;識,識別人才。接識即怎樣在初次交際時識別人才,討論初次見面交談如何鑒別人才,并指出了容易出現的失誤及其原因。
英雄第八:英雄,指白手起家,創建帝王功業者。本篇討論這種杰出人物的人才素質,即創業型領袖與團隊骨干的素質。
八觀第九:八觀,八種觀察鑒別人才的方法。本篇旨在系統表述如何從八個不同角度對人才進行多方位的全面考察。
七謬第十:謬,謬誤、錯誤。七謬指七種錯誤。本篇揭示鑒別人才容易出現的七種錯誤。
效難第十一:效,成效,指人才得以選拔。效難,人才選拔成功的困難性。本篇分析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的原因。
釋爭第十二:釋,消除。爭,爭斗。釋爭即消除人才之間的公開爭斗。本篇旨在論證人才在競爭中所遵循的總原則——以屈求伸之道,即以能否謙遜,辨別人才的高下.
02主題:
02主題:
本書的主題是導團隊建設,表現為“主德”與“偏才”的學說“主德”是君主之才“偏才”是臣民之才 單一型偏才:僅有一種性格或能力;復合型偏才(兼才):有兩種以上性格或能力。
九征第一
思想來源:莊子的“九征”說
觀人“六征”法:一曰觀誠,考察社會行為看道德品質。二曰考志,考察言談與深色看性格志向。三曰視中,考察聲音與心氣看心態品質。四曰觀色,考察表情與心氣看心態品質。五曰觀隱,考察去偽存真可探察隱情。六曰揆德,綜合考察來給人物定名
陰陽五行決定“九征”:進一步研究人才的素質,就會涉及到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的功能。木生成骨骼,金生成筋腱,火生成內氣,土生成肌肉,水生成血液。在生成的過程中,五行之氣的仁、義、禮、智、信五中品質,也隨之注入到這些生理素質當中去了:
骨骼筆直柔軟,則抱負遠大,意志堅定,是“仁”的素質
內氣純凈爽朗,則善文辭、有條理,是“禮”的根本所在
體態端正堅實,則堅貞不移,是“信”的基礎
筋腱強韌精致,則勇猛果斷,是“義”的決定因素
血色均勻通暢,則通達事理,是“智”的根源。
九征:九種體表特征
1、神:精神(眼神)。鑒別正派與邪惡
2、精:目光。鑒定道德品質,鑒別聰明與愚笨
3、氣:氣息。鑒別“禮”的素質,鑒別急躁與安靜
4、筋:肌腱與靜脈。鑒別勇敢與怯懦
5、骨:骨骼。鑒別意志強弱,是鑒別“仁”的素質
6、色:臉色.鑒別心態陽光與抑郁,鑒別道德品行
7、儀:靜止的儀表。鑒別衰頹與莊重,鑒別德行品質
8、容:活動的表情。鑒別規矩與佞媚
9、言:聲音。鑒別性情急慢
九征與人才分類
偏才:九征中一怔完善。兼才:二征以上完善。圣人:九征完善。
體別第二
十二種偏才性格:
陽性人(外向型):強毅之人、雄悍之人、凌楷之人、弘普之人、休動之人、撲露之人
陰性人(內向型):柔順之人、懼慎之人、辯博之人、狷介之人、沉靜之人、韜譎之人
1、強毅之人:嚴厲型人,剛正不阿,難以和睦。不介意自己的剛直會冒犯他人,反而把柔順視為屈從,以至使自己的嚴厲進一步強化。因此能立法律制度,不能探究事物的微妙情理。
2、柔順之人:溫柔型人,性格緩慢,優柔寡斷。不介意自己的寡斷以致無辦事能力,反而把剛直視為傷害行為,更加安于自己的舒緩。因此能遵循一般常規制度,不能謀劃解決疑難問題。
3、雄悍之人:勇猛型的人,勇氣奮發,膽大果斷。不介意自己的勇猛容易引起破壞和失誤,反而把忍讓視為怯懦,以至將自己的勇猛之勢發展到極致。因此能奔赴艱難危險,不能按規矩辦事。
4、懼慎之人:謹慎型人,畏懼災禍,顧慮重重。不介意自己的怯懦是處于自私自利的動機,反而把勇敢視為輕率,以至進一步增長自己的疑慮。因此能保全事物,使之不受損害,不能建功立業,樹立名節。
5、凌楷之人:剛愎自用型人,堅持己見,特別固執。不介意自己感情過分專一而容易陷入片面和專斷,反而把辨別事理視為虛偽浮夸,以至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固執。因此能主持公道,不能使眾人親附。
6、辯博之人:能言善辯型人,論辯道理,表達清楚。不介意自己所持理論過于繁雜而流于不著邊際的夸夸其談,反而把專一視為束縛,使自己的思想觀點更加動搖不定,因此能泛泛評論,不能訂立條約制度等規范性章程。
7、弘普之人:博愛型人,熱愛眾生,遍布恩惠。不介意自己的交際面過于廣泛混雜,反而把必要的節操視為拘泥,使自己的社交更加渾濁不堪。因此能安撫民眾,不能整頓社會風氣。
8、狷介之人:清高自守型人,崇尚廉潔清高,抨擊腐敗風氣。不介意自己清高的處世方式而不受歡迎,反而把博愛視為污濁混雜,使自己更加拘泥迂腐。因此能恪守常規,保持名節,不能隨機應變。
9、休動之人:好大喜功型人,好高騖遠,企圖超越條件限制去干大事業。不介意自己的志向大而無當,反而把安靜視為拘泥,更加助長了過于盛烈的銳氣。因此能從事開拓性工作,不能從事默默無聞的基礎性工作。
10、沉靜之人:深沉型人,思考道理,深入反復。不介意自己沉靜性格的遲緩落后,反而把積極主動視為粗疏,更加贊賞自己的怯懦。因此能深入思考謀劃,不能敏捷應急。
11、樸露之人:樸實真率型人,內心思想情感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不介意自己的過分誠實會流于粗俗魯莽,反而把必要的掩飾視為虛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加外露。因此能恪守信用,不能通權達變。
12、韜譎之人:韜晦詭詐型人,善于揣摩他人心理而討好取悅之。但是,不介意自己的變詐之術背離正直,反而把自己誠懇視為愚蠢,以致使自己的品質更加虛偽狡詐。因此能歌功頌德,不能糾正失誤。
學習知識,使人才得以成長;寬厚相待,使人情得以溝通,而偏才之人的本性卻是無法改變與溝通的。即使教他們學習知識,成才后與其本性不符的知識便統統丟棄;即使教育他們以寬容之心理解別人,他們仍然會按照自己的偏頗本性去度測別人。結果只能是,誠信型偏才認為別人也守誠信,狡詐型偏才則認為別人也狡詐。因此,偏才之人無法全面客觀地學習知識并且了解他人,而只能按照偏頗本性的自身邏輯走向極端。
流業第三
人才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十二種類型:道德品行專家(清節家)、政治制度專家(法家)、計策謀略專家(術家)與綜合決策型(國體)、綜合事務型(器能)、批評督查型(臧否)、技巧型(伎倆)、通權達變型(智意)、著述編輯型(文章)、文化傳授型(儒家)、能言善辯型(口辯)、勇猛善戰型(雄杰)。
君主之才,既聰明過人,又中和平淡,具備各種人才素質,卻不偏好任何具體政務。所以,君主以無為順應人才規矩,12種人才就會各自在最合適的職位上發揮作用。
道德教化專家(清節家),負責國家意識形態工作部門,從事思想教育工作。
政治制度型人才(法家),負責公安司法工作部門。
計策謀略型人才(術家),輔佐最高決策機構,協助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
綜合決策型人才(國體),負責最高決策機構,研究決定國家大政方針。
綜合事務型人才(器能),負責行政機構工作,處理日常政務。
批評督查型人才(臧否),輔佐道德品行專家從事國家意識形態部門工作
通權達變型人才(智意),輔佐綜合事務型人才處理日常政務
技巧型人才(伎倆),負責國家的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部門。
文化傳授型人才(儒學),負責用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并安撫人民
著述編輯型人才(文章),負責國家歷史、文化典籍的編撰、整理、保管、研究等部門的工作。
能言善辯型人才(辯給),負責外交、禮儀部門的交際接待工作。
勇猛善戰型人才(驍雄),作為軍隊的將領,率軍作戰。
材理第四
世界有無共同的人才標準?沒有!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標準的,卻誤認為是客觀的。人們的行業、知識背景、價值觀、性格、能力各不相同,故沒有一個共同的人才標準,在人才的問題上,人們只能通過正確辯論方法,形成相對合理的共識。因此,《材理》的內容不是人才標準,而是辯論技巧。
創建事業,必須明確其意義,這就是需要以某種原理為依據。然而,當為此展開討論時,卻很少能達到一致意見。是因為規律的多元化和人才的差異所致。規律的多元化和人才差異導致正確的理論標準不立而事業失誤。
規律分為四大類,并有能明察相關規律的四種專家。
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屬于哲學領域的規律(道之理,道家)
政治法律制度及社會管理的原理,屬于政治學領域的規律(事之理,法家)
倫理道德等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原理,屬于倫理學領域的規律(義之理,儒家)
人類思想情感活動的原理,屬于心理學領域的規律(情之理,術家)
以上四大規律是客觀并存,各不相同的。它們需要與人類的主體認識能力相結合才能被發現并顯現出來,而認識能力又以自身特定的人才素質為基礎。所以,當某種人才素質與客觀存在的規律因同構性面相契合時,來源于這種素質的相應認識能力就會展現出活力,自然而然的發現客觀的規律(原理)。主題認識能力完全理解了與之一致的規律后,就成了深通某種特殊規律的專家。
所以:
素質中和平衡,思想深刻而奧妙,能洞察宇宙萬物生成變化規律的人,是哲學家。
素質機敏而透徹,足智多謀、隨機應變,能迅速敏捷地處理復雜而緊急政務的人,是政治家
素質和順平穩,深通禮樂教化規律,并能分析其價值意義的人,是倫理學家。
素質細微而通達,能準確掌握別人思想變化的人,是心理學家。
九偏:
四種專家的認識領域各自獨立,已經很難互相溝通和互相理解,同時又有九種偏頗的性格干擾人們對規律的客觀研究,形成許多片面的觀點,既有收獲,也有失誤:
1、剛強粗略者,沒有能力理解細微的道理。泛泛議論大致情況時,顯得宏大廣博,高超深遠,而涉及細微的具體道理時,就會漫無邊際、粗疏散亂。
2、勇猛嚴厲者,率真但缺乏周密思考問題的能力。當其論述法律制度的一般準則時,顯得全面恰當,而說及靈活機動的策略時,則因思想僵化而難以變通。
3、堅強執著者,喜歡揭露具體事情的真相。當指出具體問題的關鍵時,顯得敏悟、明確并且詳盡透徹,而涉及深奧的道理時,則淺薄片面。
4、能言善辯者,語言繁多、思想敏捷。推論人情世故時顯得真實誠懇、說理透徹,而研討基本原理則詫異茫然,難以嚴謹準確。
5、隨波逐流者,缺乏集中深入思考的能力。泛泛議論事物的各種表象時夸夸其談,顯得博學多聞,而需要確定事物的要點時,則焦躁不安,心無主見。
6、理解能力膚淺者,不能深刻辨析問題。聽到清談家們雄辯的發言時,僅僅醉心于談鋒犀利的形式美,而一旦深入分析精確的道理,則表現得束手無策,缺乏深刻穩定的獨立見解。
7、寬容善良者,不能迅速敏捷地處理問題。議論抽象的仁義道德時,顯得廣博而詳盡,判斷當時事要點則反應遲鈍緩慢,不得要領。
8、溫順柔和者,缺乏旺盛的精力。體察可循的常規時,顯得泰然自若,而遇到疑難問題就會遲緩怯懦,吞吞吐吐。
9、追求奇異者,思想縱橫奔波,喜歡驚人之舉,謀劃詭詐之術時,灑脫有氣魄,而討論清靜無為規律時,則不找邊際的胡思亂想。
材能第五
人才各有其適合干的事業,而決不是用“大、小”所能概論的。
偏才適合從事某種工作,不適合領導一個地區。地區形勢需要以偏糾偏,則相應偏才更合適。
利害第六
六種人才的得與失
清家:順應外物而自然感化之。沒有成功時,就被人們所推崇;成功后,則受到各個階層廣泛尊重。從整體上看,這個事業幾乎沒有任何弊端,一直保持顯要地位,被社會所尊貴。
法家:為了社會利益而嚴刑峻法,使人們感到痛苦不便,但最終則安居樂意。開始推行時人們為此顧慮重重,開始推行時社會各階層感到恐懼。其功績在于平定天下,不足在于容易被邪惡勢力中傷。最后盡管功績巨大卻難得善終,往往悲劇結局。
術家:奧妙的計謀,開始并不引起注意而最終成效顯著。沒有成功時,人們不可能了解其作用;運作成功,則為君主所器重。其政治優勢在于運用奇謀克敵制勝。當其退出政治生涯后,則能韜光養晦而不受傷害。從整體上看,這種事業具有神奇的功效而使用率較低,所以常常在沉默中消亡而沒有機會一鳴驚人。
智意:順應外物而不與之抵觸。其優勢在于能夠輔佐或促成明智的決策,其缺點在于,只知進取而不注意后路。從整體上看,這種事業雖然機智卻難以長久維持,所以往往先得利而預后不良。
臧否:宣揚清正廉潔并且公開斥惡獎善。當其未成功之時,便受人們重視;成功后,則備受贊賞。其優勢在于能明察是非功過,其缺點是容易遭到被批評者的怨恨。因此往往先獲得美譽而最終失去社會的支持。
伎倆:善于辯察事理并反應機敏迅速。其優勢在于處理繁雜事務并糾察邪惡;其流弊是會使下層民眾更加勞苦、貧窮。作為一種事業,它瑣碎煩擾而不太平,因而將其排在六種事業之末。
接識第七
綜合決策型人才,兼備清節、法、術三種才能,所以不談三天,不能使之全部才能得到發揮。一天用來討論道德倫理問題,一天用來討論政治法度問題,一天用來討論計策謀劃問題,然后才能使其才能全部表現出來,這樣對其評價也就準確無誤了。
通過交談,可以識別兼才與偏才,兼才能討論多種話題,所以,具備一種偏才素質者能識別一種偏才品質,具備兩種素質者能識別兩種偏才品質,兼備個各種人才素質,就能識別一切人才。
英雄第八
一般說,具備了杰出的智力和洞察力兩種素質者,被稱為“英”才;具備了超人的勇敢和力氣兩種素質者,被稱為“雄”才。英才以杰出的智能去謀劃創業的藍圖,以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時機,并需要“雄”才的勇敢使之付諸實踐;“雄”才以過人的力氣使眾人心服,以大無畏的膽略去排除艱難險阻,并需要英才的杰出智慧使事業成功。只有具備對方的某種素質,英、雄二才各自的特長才能得到發揮。
如何鑒別英才與雄才?
- 如果智力能夠完成創業的謀略,但因為洞察力欠缺而不能發現時機,則只可以充當參謀咨詢人員,而不能直接領導政務。
- 如果智力能勝任創業的謀略,洞察力足以發現時機,但勇氣欠缺以至于不能當機立斷,則只可按常規辦事,而難以利用時機完成大業。
- 如果力氣超過常人,但勇氣不足,以至猶豫不決,則只能當大力士,而不能成為沖鋒在前的勇士。
- 如果力氣超過常人,勇氣足以臨事決斷,而智力卻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則只能成為沖鋒在前的勇士,而不能勝任軍事將領。
智力足以勝任創業之謀略,洞察力足以發現時機,膽略足以臨事決斷,才能成為英才,代表人物:張良。
力氣超人,決斷果敢,又善于分析判斷,才能成為雄才,代表人物:韓信。
可見英才與雄才名號之所以不同,是由于雙方稟受的英、雄素質的多寡不同,兩者都屬于優秀的偏才,堪任國家大任,英才適合擔任宰相,雄才適合擔任將軍。
對英雄來說,其所稟英才素質可以多于雄才素質,而英才素質決不可以減少。因為英才素質欠缺,會使智謀之士離去。例如,項羽盡管勇氣和力量舉世無雙,洞察力也能明見時局變化,但缺乏識別并任用奇特英才的能力,因此未能重用范增,并使陳平之類謀士紛紛脫離了自己。漢高祖劉邦稟受的英才素質較多,因此不僅各類雄才服從他,而且英才們也紛紛歸附,兩種人才均能為其所用,故能夠消滅秦王朝并擊敗項羽,建立起來劉氏漢王朝。
八觀第九
所謂“八觀”
一:觀察善惡行為,識別混雜品質。通過觀察善與惡兩種思想行為的沖突,可以鑒別品質善惡混雜者,即“間雜”之人
二:觀察談吐神色,窺見真實心態。在外界突然刺激下內心情緒的真實變化是意志無法控制的,無論怎樣掩飾仍能窺見。所以說,觀察談吐神色可以窺見真實心態。
三:觀察身體素質,確定人才名稱。通過觀察所具備的人才素質數目,可以得知相應的人才名稱。
四:觀察行為準則,辨別假冒人才。考察人才的關鍵在于正確的鑒別那種類似偏才的假冒貨色(依似)。所以說通過現象看本質,可辨別似是而非的偽人才。
五:觀察愛敬多寡,預知處世境況。通過觀察愛與敬的程度,便可以預知其處世境況是順利還是艱難。
六:觀察心理變化,區分君子小人。君子待人接物時,即使被侵犯業不會計較。不計較,則表示了恭敬居下,故能避免無端的傷害。小人則不這樣處世,他們看不到人情之關鍵所在,而企圖讓人們順從自己。因此,觀察人們的心理變化,可以區分小人君子。
七:觀察偏才缺點,推知相應特點。有了缺點,不一定必然有相應的優點;但有了優點或特長,一定以相應的缺點為外在變現。所以說,觀察偏才的缺點,可以推知其相應的特長。
八:觀察聰明智慧,鑒定人才檔次。同等材質并同樣愛好學習,聰明者會成為師長;同等力氣爭斗,智慧者會稱雄;同等水平的美德,通權達變者被稱為圣人。由此可見,通過觀察聰明智慧,可以鑒定所達到的人才層次。
七繆第十
繆通“謬”,繆誤、錯誤。本篇揭示人才鑒識中容易出現的七種鑒識繆誤。
第一是采訪輿論陷入偏聽偏信。
有人才鑒識力者,以親眼所見去糾正所聽傳聞;無人才鑒識力者,卻因聽聽傳聞而不信親眼所見。所以說,當地士人一致贊譽或一致詆毀某人,未必正確可信。至于哪些出類拔萃的奇材,更是一般民眾所不能識別的。人們面對這些復雜多變的輿論,通常迷信多數人的傳聞而隨之人云亦云,于是,在輿論問題上出現失誤。
第二是待人接物溺于主關好惡。
喜歡善良品質而厭惡惡劣品質,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能明察是非,往往對善人疏遠而對惡人親近。為什么呢?惡人雖然本質惡劣,但仍有優點。如果惡人的優點與我們自己的特長相符合,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感到情投意合而忘掉了對方的惡劣本質。善人雖然本質善良,但不可能是完人。既然不是完人,就可能不理解我們的特點,反而以他們的長處去觸犯我們的短處,因而我們會與其思想感情格格不入而產生厭惡,以至于忽略了其善良的本質,于是在自己主觀好惡的引導下出現失誤。
第三是度測性情誤于粗心細心。
小心謹慎并且志向宏大者,是圣賢的境界。
膽大心粗并且志向宏大者,是豪杰英雄之輩。
膽大心粗而志向狹小者,是傲慢放蕩之流。
小心謹慎而志向狹小者,是拘泥怯懦之類。
一般人們觀察人才時,往往不作具體分析,常常鄙視小心謹慎,而欣賞志向宏大,于是,在志大和小心的問題上出現失誤。
第四是品評材質不懂成熟早晚。
人才的材質不同,成功也有早晚之差,常見的四種情況:有才智早熟,并迅速成功者;有才智晚熟,成功亦隨之推遲者;有自幼到老均無才智,一事無成者;有自幼便具備高才,在各個階段均能成為杰出人物者。從總體上看,才智早熟者,智慧外露而成功迅速;大器晚成者,思想深奧而成功緩慢;終生無才者,自幼到老都不得發跡;自然變化者,在人生各個時期都可能功成名就。人們在人物品評時,往往忽視上述變化。于是,在人才成功遲速問題上出現失誤。
第五是考查同類惑于相輔相殘。
在各種人物中,同類型人之間最容易互相肯定對方的價值。所以,當偏才之人為了提高知名度而四處交際時,都喜歡交接并贊譽和自己思想性格同一類型者,敵視并誹謗與自己相反類型者。對那些與自己無利害沖突的非異非同之人,保持距離而不加毀譽。
顯而易見,同類型人之間的評語,往往流弊于溢美之詞泛濫。但是,當名聲相當的同類人相遇時,則雙方很少互相謙讓。所以出現了一系列反常的矛盾現象:直率好斗者,喜歡人們直率地攻擊其他人,卻不能容忍對自己的直率攻擊;思想情感透徹外露者,喜歡人們毫無掩飾地以真實情感接人待物,卻不能容忍對自己采取粗魯莽撞的“真實”態度。其實,道理很簡單:雙方如果思想性格相同而才能懸殊,則互相依賴并互相幫助;如果思想性格而勢均力敵,則互相競爭并互相傷害。這是同類人關系的變態,必須引起充分注意。
第六是觀察中才忽略貧富差異。
在同等材質的條件下,人們總是推舉能給予他們恩惠的人,使其名聲更大而飛黃騰達;在自私自利心態驅使下,人們總是去壓抑會給他們帶來帶來拖累和麻煩的人,使其名聲低落而仕途困鎖。普通人不會從本質上看問題,于是在中材之人所處勢態與名聲之關系這一問題上出現失誤。
第七是鑒定奇人難辨虛虛實實。
郡國一級的突出人才,到州一級范圍內比較,則屬于一般人才而不得名次;州一級名列前茅的優秀人才到全國范圍內比較,則未必出類拔萃;同是出類拔萃的國家棟梁之才,如果在不同的時代之間進行比較,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普通人往往欣賞那些比自己棋高一步的所謂“奇才”,而不欣賞奇才中的奇才,這是因為普通人的鑒識力,只能識別略勝自己的郡級突出人才,而不能識別州級優秀人才;郡級突出人才能識別州級優秀人才,而不能識別全國級別的奇異人才,全國級奇異人才能明白圣人的教誨,卻未必能推究天地萬物最根本的深奧規律。由此可見,人才學的道理,真是無比玄妙,難以窮盡。
效難第十一
本篇主旨是講人才選拔成功的困難性。
人才選拔工作的成功,受來自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準確鑒識人才的困難,二是無法使已鑒識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困難。普通人不能全面地鑒識人才,而是根據各自片面的標準,進行觀察采訪:
或觀察形體容貌
或研究行為舉止
或注重始終如一
或窺測意向動機
或探討微妙情感
或留心過失錯誤
或聽取言談話語
或考核事業成績
這八種觀察標準片面而不得要領,獲得成績者少,而失誤者多。初次見面,容易輕信儀表談吐等外在形象,長期考察時,又往往困惑于思想品質的變化。初次見面時如果僅僅根據對方的一些外在表現便匆忙下結論,就會因不了解內在真實情況而犯錯誤。
例如:
思想膚淺而張揚外露者,被誤認為奇異之才。
思想深刻而深沉寡言者,被誤認為空洞虛無。
辨析玄理而無法驗證者,被誤認為洞察秋毫。
高談闊論而實際學舌者,被誤認為深明事理。
評判是非而善惡不明者,被誤認為激濁揚清。
評價人物而妄下結論者,被誤認為人才權威。
議論時政而虛有其表者,被誤認為高瞻遠矚。
上述現象都是由于思想片面而撲風提影而又不加分析造成的。這種名實不符的聲望往往導致工作中的重大失誤。
可見,應當對被考查對象的日常行為進行長期觀察,以便窺見其真相。例如:
平常時,觀察其習慣;
發跡時,觀察其薦舉;
富裕時,觀察其救助;
潦倒時,觀察其節操;
貧困時,觀察其索取。
經過長期觀察,然后才能得知其思想品德及性格才能的真實情況。但這種觀察方法,也只能了解其基本性質,而不能掌握其變化狀態。況且,不可能隨時隨地與其相處,因而也就無法全面徹底地了解其人。
由此可見,初次見面目測和長期考查都不能保證完全準確無誤,這就是人才埋沒的第一個原因——難以正確的鑒定人才。
人才埋沒的第二個原因——無法使鑒識的人才脫穎而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優秀人才本身已經十分難以鑒別了,卻還有以下種種條件阻礙著人才的成功:
未能長大成人,死于幼年貧賤。
未及選拔入仕,布衣之身已亡。
智慧才能高超,難得世俗賞識。
地位勢力卑微,無緣顯露頭角。
才能不合時宜,只能名落孫山。
知者不在其位,無法選拔重用。
知者雖在其位,因于私利牽制。
因而,在選材問題上,有意避賢者與缺乏鑒別能力者混在在一起,真假難辨。總之識才者,苦于無選拔真才的機會;不識才者,卻自認為沒有遇到真才。這些都使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在人才成功之路上,存在著以上兩個方面的困難。
釋爭第十二
本篇旨在論證人才在競爭中應遵循的總原則——以屈求伸之道。
行善而不自夸,形象才高大;賢能而自負,聲望會銳減。謙禮居下,是通往興旺發達的光明大道;驕橫傲慢,則是走向自我毀滅的危險之路。因而,正人君子不僅在行動上絕不違反社會準則,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敢越軌。對自己嚴格,以求道德人格完善;對他人寬恕,以求接人待物恭敬謹慎。所以,不但不會引火燒身,而且會造福于后代子孫。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居功自傲、盛氣凌人,所以工作出色,反受傷害;建立功績,反遭誹謗;一旦失敗,人人高興。
爭強好勝者之間的爭斗,猶如兩馬并駕疾驅而不肯居下,最終兩敗俱傷卻讓后來者坐收漁利。由此可見,爭斗與謙讓兩條道路的利害得失是十分明顯的。
可以說,只有那種能夠洞見“道”的規律并通曉事情變化奧妙的人,才能實施上等處世方法而立于不敗之地。君子明白自謙的收益,所以不但事業成功而且名利雙收,一舉兩得;小人不知道自吹自擂的危害,所以一旦自夸則身敗名裂。由此可見在;不自夸,才是真自夸;不競爭,才是真競爭;謙讓對手,才能真獲勝;甘居人下,才能后來居上。君子深明在競爭道路上公開追求名的危害性,所以獨步于無為無不為的康莊大道,于是功德名揚四海并且日新月異,以至可與古代圣賢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