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都面臨人才問題
中國和印度同為文明古國,又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兩國更同時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2000年到2008年,中國的G D P總量由1.2萬億美元提高為4.3萬億美元,人均G D P由930美元提高為2940美元。同期,印度G D P總量由0.46萬億美元增長為1.22萬億美元,人均G D P由450美元提高為1070美元。同時,全世界每年經濟新增長總量的40%來自于中國和印度。
不過,中印兩國自然資源都較匱乏。中印兩國人口合計為24.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6.8%,然而國土面積和淡水資源卻分別只占全世界的9.6%和9.3%,人均能源、礦產資源和森林積蓄量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由此,《國家中長期教育變革 與發展綱要》總體戰略研究組組長、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胡瑞文提出,中國跟印度一樣,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 人力資源 開發。
中國重基礎教育 印度重精英教育
目前,中印兩國在人才的數量上均取得了長足發展,且中國稍強。資料顯示,自2000年至今,中國初中的毛入學率由88%提高到98%;印度則由60%提高到目前的76%。中國的高中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8年的74%,而印度則由32%提高到43%。高等教育規模方面,中國由2000年的950萬提高到目前的3000萬,上升為世界首位,毛入學率由10%提高為23%。同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規模由2000年的750萬提高到目前的1200萬,居世界第三位,毛入學率由8%提高為12%。中國在業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8年提高為目前的9.5年;同期印度由6年提高為7年。
但在人才戰略上,中國和印度各有不同。胡瑞文介紹,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上,印度在1975-1990年期間采用了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的高重心模式,以精英教育發展為重點,因此,在1990年以前印度高等教育的規模與普及率遠高于中國。1990年以后,印度轉而重視基礎教育的普及工作,高等教育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格局。
而中國在1980-1998年期間采用的是低重心戰略,著力普及城鄉(特別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同時注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直到1999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普及目標實現后,才轉而推動高等教育的大擴招和跨越式發展。并通過十年的努力,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高等教育規模的第一大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和毛入學率都反超出印度一倍。在胡瑞文看來,這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 制造業 強 印度高端人才有優勢
中印兩國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胡瑞文表示,得益于20世紀高等教育的適度超前發展與高水平的國際化,印度培養了大批教師、醫生、工程師和政治精英,為基礎教育、城市醫療機構提供了較高素質的人才,推動了這些方面的快速發展,并且向中東阿拉伯石油國家及國際組織輸出了大批知識勞務人才,為農業、航空、醫**工業和軟件產業、外包產業提供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然而,由于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中等職業教育嚴重滯后,影響了印度制造業的發展,也妨礙了第一產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速度。
而中國的人才戰略,則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的轉移提供了大批較高素質的勞動者,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也為最近十多年高中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不過,近年來,我國部分**的辦學水平,以及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均有所弱化,值得注意。
目前中國和印度的就業人口中,仍分別有45%和57%從事農業勞動。對兩國來說,提高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促使勞動力加速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都顯得極為緊迫。此外,胡瑞文指出,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15年中,將再增加2億人左右,其勞動力優勢突出,同時教育發展的壓力預計比中國更重。
根據華為在印度的經歷,華為印度副總裁,前華為大學校長、摩托羅拉大學(中國)校長姚偉民觀察認為,印度高端人才競爭力較強,尤其高端人才職業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由此,在 項目管理 、系統控制領域,印度較有優勢;而中國中基層產業的人力資源豐富,由此,中國的制造業較強,管理效率與開放度也較高。
中印人才合作潛力巨大
胡瑞文認為,目前中國和印度都面臨產業升級,也都需加快科技進步。為此,兩國必須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和知識型、技能型人口的比例。
而中印人才的優勢互補性強,合作潛力較大。在國際IT巨頭印度Infosys中國公司首席教研官穆若立看來,中國人才與人交往態度親和,對工作與休閑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善于自學,注重細節,并且積極嘗試利用新方法來解決問題。
華為印度副總裁,前華為大學校長、摩托羅拉大學(中國)校長姚衛民認為,印度員工由于教育背景較為注重思辨、表達與系統性;中國人才重競技、方法、效率。“印度人才在國際化、職業化、市場化、跨文化、軟件項目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人才在制造業管理、敬業精神、管理效率、開放性等方面具有優勢。兩國的人才互補性強,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而業界看來,中國和印度的人才交流目前尚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前寶潔公司大中華區產品供應部總監、現古普塔集團(香港)總裁迪帕克·古普塔表示,中印在軟件產業、外包服務業、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廣大的合作空間。中國在電子設備制造方面有優勢,而印度在軟件、編程方面優勢明顯,印度的醫**產業、育種、乳業、航空航天方面有不少企業希望來中國發展。
對話
“面對國際產業轉移,挑戰不在于基建而在人才”
南都:中國和印度正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對此,兩國在競爭上有何優劣?印度的應對策略是怎樣?
《國家中長期教育變革
與發展綱要》總體戰略研究組組長、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胡瑞文:中國的基礎設施、產業工人優勢突出,因此,承接產業轉移,尤其制造業轉移時,中國優勢明顯。而印度,其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甚至至今都明顯高于中國,英語的應用廣泛而深入,這是他們的優勢。
前寶潔公司大中華區產品供應部總監、現古普塔集團(香港)總裁迪帕克·古普塔:無論對于印度還是中國,挑戰不在于基礎設施等方面,而在于人力資源與人才培養。只有在人力資源與人才培養做到了一定的水平的情況下,才能夠應對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南都:中國和印度將怎樣加強人才合作?
胡瑞文:中印兩國高等教育下一階段的核心任務基本一致,就是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質量,培養更多學以致用的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強青年人創業、就業的適應能力等。中印雙方可以通過加強高等學校、企業之間的交流,來擴大雙方人才交流合作的空間。
印度駐廣州總領館文化領事奈爾:中印之間的留**很多,今后還會增加兩國交換留**的規模,這些留**在科技方面的互動很有潛力。重要的是,如何將中印兩國的發展推廣至更高更深的層面,共同提升中印兩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