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KPI是否真的像多論論斷所言,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有沒有什么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取而代之?如果有,那這種管理方式能一個對策解決所有問題嗎?任何管理方式和工具的應用背后,都有一套底層代碼,一種深層邏輯,一個操作系統。不了解這點,再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很難應用生效,有時候還適得其反。
OKR(Object &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是2014年以來逐漸興起的一個管理名詞。因其在以谷歌為代表的硅谷公司中盛行并行之有效,逐漸被國內從事管理研究和實踐的人熟知,并特別受到人力資源領域的重視。
由于功能的近似,業界在對OKR了解、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會將它與KPI(關鍵績效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如表所示。
KPI與OKR異同點對比(數據來源:互聯網)
從對比可以看出,OKR似乎是KPI一種更先進的替代品。在近來KPI績效主義失效對公司發展不利的業界輿論背景下這是否意味著KPI的隕落和OKR的崛起呢?
事實上,任何一種管理方式和工具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在具體的落地實踐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實施,找到并搭建使之運行的操作系統。在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找到背后的深層邏輯。
以下,由宏觀到微觀,從產業、企業和個體三個層面,談談從KPI到OKR的背后,管理方式演進的深層邏輯。
產業層面:工業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智能時代機器人
2016年上半年,谷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阿爾法狗)擊敗韓國頂尖圍棋高手李世石。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節點,標志了智能時代的到來。下面舉幾個與我們行業相關的例子:
Amelia(阿米莉亞)是咨詢公司埃森哲跟IPsoft聯合做的一個虛擬助理。它通過互聯網與用戶互動,通過整合所有客服的信息然后自我學習,從而使得它跟人的交流更加個性化,真人雇員和虛擬雇員(機器助理)之間的界限變得很模糊。
這種服務也引起了業態的變革,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使用,比如對客服要求很高的銀行金融系統、有大量的客服響應需求的企業等。
以后,我們的公司、組織里面,會有越來越多這種虛擬雇員和智能機器人,簡單機械的工作會越來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替代,相應的工種如客服、前臺等將會消失。
背后邏輯,圖2顯示地很清楚,左側與純數據(Data)和信息(Information)相關的崗位,基本都被機器替代了。因為講數據儲存能力和運算能力,人根本抵不過計算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人也根本抵不過。
數據結構化的形象表達:(數據→信息→知識→洞見→智慧)
舊元素的新組合,或者將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進行嫁接,它就變成一個創意。比如空間設計,同樣是一個空間、一個場地、一個客戶的需求,不同的設計師對相關信息為的處理就不一樣。群體的交匯、知識的碰撞、協作、跨界很關鍵。在洞見層面,機器人離我們還挺遠。
另一個更高層面是智慧(Wisdom)。我們不僅能夠找到兩個不相關之間的信息的鏈接,而且還能系統地將它變成一種路徑,判斷路徑的有效性。這實際上是決策的過程,是人類比較高層面的思維活動。
知識時代手藝人
知識工作者大量興起的背后是人“價值”的變化。知識工作者最早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他的定義是:“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與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對于這類知識工作者,德魯克也提出了管理和激發他們生產力的重要的因素。
一是目標導向。為什么要有OKR,目標是什么、大的方向是什么、我們要去哪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引。知識工作者對此非常重視,一定要“抬頭看天”,否則他會覺得自己屬于未知情者,沒有方向感。
二是自我管理。知識工作者需要更多的自主權,更多的是自我管理,而不是整天被別人盯著,要求時時匯報等,這會影響到知識性的生產力。
三是創新。你的創造是工作本身。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樣的,你就需要警醒很容易被替代的問題。作為知識工作者,這說明你的價值創造有限、生產力不飽和或者生產力沒有被釋放出來。
四是重視知識價值。構建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師,每個人都可以去分享各自對感興趣的領域的見解,不僅自己要持續學習,還可以向別人傳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維方式,即使是一個很基層的員工,那他依然有自己對某些知識的獨特理解,所以就有分享的價值。這種價值會讓整個群體的信息流動,將新的東西激發出來。
五是產出質量。不僅是追求數量,更多的是追求更高質量的東西。同樣的一篇報告,不同的人寫出來,水平差異可能會很大,而起決定因素的并不是PPT和文檔的頁數。一個好的設計圖也是這樣,并不是因為畫了很多圖,而是這些圖真的很棒。
六是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資產。過去都把人當成本,而不是資產,這是一個很大的思維轉變,體現出組織設計、管理方式、核算標準的整體變化。以上從人的“價值”角度,個體已經更偏向成為知識工作者。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產業層面的變遷。以前制造型、貿易型的企業偏多,對個體的要求就主要是充沛的體力和重復的勞動。現在正在經歷產業轉型,越來越多的職業和工種偏向于知識性、服務型,對個體能動性、對知識應用的能力要求會更高。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價值在發生變化,而組織的存在,就是讓“人的價值最大化”。因此,人和組織的關系,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企業層面:組織與人才的新關系
企業即人,人即企業
隨著全社會協同成本的普遍下降,“公司”這種組織方式的內部效率相比于外部市場的組織效率,已經顯得越來越落后了。當“公司”多多少少變成了“低效率”的代名詞時,那么企業組織的規模將注定走向小微化,“多人企業”最終會裂變為很多個“個人企業”。
甚至,每個單獨的個體也會進一步地碎片化——當每一個人參與到以任務為中心、以流程來驅動的各個不同的臨時性組織中時,他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企業微型化趨勢
如上圖,“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這種生存方式能成立,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帶著腦子就行了,這就是自帶信息,實際上是自帶知識和對知識的系統整合能力。
然后可以嵌入很多機構,去發揮價值。靠腦子吃飯的話,不需要依靠工廠、流程、資源這些東西,可以不裝系統(組織流程等),可以跟不同的組織去對接。
在公司內部,可以跟不同的部門去對接,人跟人的協作會變得更加自由。因為,任何人在這個節點創造的價值都是因為對群體產生了價值、知識或者信息的導入,讓群體有更好的創意、更好的產出。
個人替代組織/公司,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主體。個體的價值彰顯,組織的意義式微,以前個人依附于組織,現在組織服務于個人。
平臺化組織,組織平臺化
未來商業組織不再是“公司+雇員”,而是“平臺+個人”。
平臺+個人的組織方式(來源:文獻研究,BCG)
首先是治理的關系變化,以前企業基本上采用雇傭制。最近幾年有很多企業,特別是互聯網公司,都在探索合伙人制、獨立經營體,讓員工當股東。從治理關系上說,以前是雇傭關系,現在更多的是合伙的關系。
其次是組織結構上有很多變化。從以前金字塔的結構,向更加扁平的結構演變。
總之,在當前新的商業環境下,組織和個人的出現了新的關系,組織的存在更多是給個體提供平臺,讓個體發揮最大的價值。
個體層面
需求升級:從生存到自我實現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最底層的是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再往上是尊重需求、認知需求,這說明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更高層次的需求正在慢慢變成人的剛性需求。
很多企業家都能“新發現”一個事實:公司一半以上的員工已經是90后。不知道怎么管理,覺得自己以前那套失效了,深層次的原因在這里:生命的質量會取代生存的質量。
現在的90后需求層次完全不一樣,工作不爽、領導沒有尊重我、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做事沒有成就感,都會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數和工作效率。
這樣的員工、這樣的群體,在我們的公司和組織里,會越來越多,認識到這點非常重要。如何去滿足員工更深層次的需求,是否去激發員工對自我實現的追求,這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組織設計和管理方式。
職業升維:從一維到多維
90后這代人很難想象在一個組織里工作30年。一個公務員大概工作年限是30年,進到一家單位,工作30年之后內退。當他出來之后,會有很強的不適應感,因為他已經被“制度化”了,完全適應了個體是組織一部分。
從個體需求層次變化的角度,人們的職業觀也在發生變化。
現在比較先進的組織都鼓勵跨界人才的存在,有個很經典的例子:據說谷歌廣告系統就是5個來自不同部門的人聚在一起打臺球的時侯吐槽、碰撞出來的,然后發覺還不錯,這5個人就在業余時間把產品做出來了。這個產品,目前依然是谷歌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
每個個體,都向往更自主、更多元、更有趣的生活狀態。所以在職業選擇上面,也會有很多變化。在工作上面希望有更多挑戰、更多新的嘗試。
以人為本的賦能管理
這是一個知識和創造的時代,人才已經超越土地和資本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未來,整個價值會變成知識,人才會變成重要的資產。
大部分人的工作會脫離體力勞動,會變成腦力勞動、心力勞動,成為知識工作者。人創造價值的維度已經變了,不在于做事情的多少,而在于做事的質量和它的創造性、創新性。
同時,個體的需求和職業觀也發生了變化,以上都需要更創新、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來適應新的時代。
那么,到底KPI和OKR背后的操作系統有什么異同?
KPI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管理理念的背后,是整個績效主義的時代,企業都把人工具化,組織和人的關系是雇傭和附庸。職業成為人的既定軌跡,人的需求和能力被抑制和裹挾,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到了知識經濟和智能時代,個體崛起,追求自我實現,工作和職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組織為人而設,成為賦能于人的平臺。
OKR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方式,通過透明溝通形成共識、形成共享;通過更公開的信息流動、建立個體發聲渠道,讓大家更加聚焦,形成共振。從這個角度看,OKR無非就是以人為本賦能管理的一種應用。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任何管理方式和工具的應用背后,都有一套底層代碼,一種深層邏輯,一個操作系統。不了解這點,再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很難應用生效,有時候還適得其反。
本文原文標題為:《為何OKR在硅谷如此盛行?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