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能力
任何經驗都只能通過“自我認知”來獲取。
假設,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和你有著完全相同的經歷,那么ta和現在的你是同一個人嗎?是和你有著相同價值觀、相同愛好、相同判斷標準、簡直是一個克隆的你嗎?
對上面這個問題,你的答案當然會說“不是”吧。這是因為即使擁有相同的經歷,每個個人對經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意義感和影響力也會大相近庭。
“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就是認知能力,認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分析型認知方式,一種是整體型認知方式。
簡單來說,假設現在有份可口的菜肴,在我們認知菜肴的“美味”時,如果你細致地分析“調味調得怎么樣”“原材料新不新鮮”“火候掌握得如何”,這就是分析型認知方式,也就是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
但當你拋開事物本身,更綜合性地考慮就餐環境、一起用餐的人和用餐的氛圍等因素,就是整體型認知方式,也就是老子說的“美因為丑的存在才被稱為美”。
總之,“你相信的東西”終歸是建立在你自身的認知基礎上,未必就是世間一般認可的真理,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可能是完全錯誤的的,也可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非常有必要去認清一個事實:那只不過是“自己的認知方式”,“別人可能和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同”。
素養的能力
一提到素養這個詞,很多人就產生排斥和抗拒的反應:“現在再去學習,為時已晚了吧……”素養給人的印象就是“難以理解的知識的集合體”和“難以接近的頑固之物”。法國著名的政治家愛德華·埃里奧關于素養和哲學曾說過:
“那是忘卻所有之后留下來的東西,是學習了所有之后,仍感覺不足的東西。”
知識再豐富,也會遺忘。可是即使忘記了所有,留在你內心深處的信仰、價值觀和形成你獨特個性的根基卻一直存在。這就是素養。
也即是說,不管知識再豐富、經驗再多,只擁有這些,都不會形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只有充分咀嚼、消化這些知識和經驗,然后獨立地思考并有所選擇,它們才能為你所用,成為你體內的活的血肉。知識固然重要,但僅有知識卻遠遠不夠。對于這種知識和經驗之間的關系,你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
你認為世界是需要藝術的么?很多人可能回答“需要”吧,但為什么需要藝術呢?
梵高有一個作品叫《農鞋》,作品描繪了一雙農夫穿過的破爛舊鞋子。可是這幅畫所體現的不是畫本身,也不存在于破破爛爛的鞋子中。穿著這雙鞋日日勞作的農夫的生活、大地的氣息、不舍得丟棄破爛不堪的鞋子的感情,這些隱藏在破爛鞋子背后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藝術”。
對于習慣高考的中國學生來說,如果在高考中被問及“學習藝術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可能會很困惑,這種困惑就如同我們的高中生在上音樂課和美術課時卻在學習數學。
但是,對于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看來,不理解音樂和藝術的人是無法理解“人的本質的”。你需要去相信每分每秒的生活意義,那種喜悅就是藝術,表現出來的就是藝術作品。
不失去“舊有的”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日本人有一種什么樣的氣質呢?
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刮來的臺風”一樣,臺風突發時不可阻擋,強烈的情感、思想一下子噴發出來之后,不會執著持續太長時間。因為情感“純潔”和“變化的快速”,所以他們不會長時間爭斗,社會整體也能夠平穩順利地變革。
所以,日本是亞洲文明的博物館,可能比博物館還有包容性。因為這個民族有以個不可思議的天分,他們繼承了不失去舊有傳統的同時還能接受新事物的不二一元思想,對于過去的思想都能作為自己的根源而全盤傳承下來。
未來需要的的人才將會跟全球各地的人打交道,在全球文化多元的背景下,這種“不失去舊有的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本文摘編自《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訓練課》中,福原正大探討成為未來所期待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他為你準備了5道哈佛、牛津等國際名校的入學試題以及25道衍生題,希望能多維度打開你的思路、提升你的深度思考和解析能力。
書中有思考力訓練
還有鍛煉思考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