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70年代初,還在攻讀研究生的卡蘿爾·德韋克(Carol Dweck)著手研究兒童如何應對挫折。她很快發現“應對”這個詞很不恰當。她說:“有些孩子不僅能夠應對;他們簡直甘之如飴。”“對有些人來說,失敗意味著世界末日。但也有些人視之為奇妙刺激的新機會。”德韋克現已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在得出最初結論之后,她耗費數十年研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開始她用繁冗的學術名詞形容這二者為“固化思維實體理論”和“漸變思維理論”。
到了21世紀初,德韋克就這一課題開始撰寫一本面向大眾市場發行的書。在此期間,她想到了更有親和力的說法。如果有人認為才能是一種天生就擁有或缺失的素質,她就稱他們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相較之下,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享受挑戰,刻苦學習,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力,學習新技能。德韋克的理論框架影響巨大:她的書《思維模式》于2006年出版,已經賣出80萬本。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已經開始滲透到教育和運動訓練領域。
目前,德韋克正將她的思維模式研究成果拓展到個人領域之外,而此次拓展對管理者來說意義重大。組織也會像人一樣有固定型或成長型思維模式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對組織和雇員有什么影響呢?
固定型思維模式組織通常看重求職者的文憑和過往成就,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組織則重視求職者的潛力,能力和鉆研精神。
為了研究公司的思維模式,研究者調查了7家財富1000強企業,受訪員工非常多元化。她們列舉很多觀點,如“這家公司對于成功的定義更傾向于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范疇,而且能力大小是無法改變的”,之后她們問受試者對這種說法同意多少。認同度高說明此組織的思維模式主要為固定型;反之則為成長型。研究者接著做進一步調查,想弄清組織內主流思維模式如何影響員工對組織的滿意度、對組織文化的認知、協作程度、創新能力及職業道德;他們還想了解對主管而言,思維模式又是如何影響他們對雇員的看法。
“粗略來說,我們發現每家公司內部都對其思維模式存在共識,”德韋克說“我們還發現每種思維模式都會衍生一系列相關行為和想法。”比如,在思維模式為固定型的公司,雇員往往稱只有一小部分“明星”員工受到重視。反映這種情況的雇員與成長型思維模式公司的員工相比,工作不積極,也不認為公司支持自己的工作。他們害怕失敗,所以很少嘗試創新項目。
德韋克認為,通用公司的杰克·韋爾奇就是位典型的、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CEO。韋爾奇雇用職員并不看其家世背景而是資質。他更偏好10大聯盟學校的畢業生和退伍軍人,而非常春藤盟校學生。此外,韋爾奇耗費數千小時培訓和指導他的管理隊伍。這說明他認識到了人成長的潛力。
韋爾奇的例子表明,思維模式對人才招聘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思維模式為成長型的組織傾向于內部選拔,而思維模式為固定型的組織則慣于外部招聘。德韋克說:“與其看重家世背景,不如物色熱愛挑戰,想要成長,愿意合作的人,這樣招聘才能更有成效。”她特別提到谷歌可能正在做類似改變。它最近開始雇用更多沒有大學文憑、但證明自己能夠自主學習的人。
相較固定型思維模式公司的主管而言,成長型思維模式公司主管對員工的評價明顯更為正面。他們贊揚自己的員工富有創新精神,善于與人合作,并且篤實好學,努力成長。他們更傾向相信其雇員有管理潛能。
管理者如何讓組織采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呢?德韋克說:“他們要付出艱苦努力并且全身心投入到這項事業中。”改革往往由最高管理層啟動。舉例而言,如果新上任CEO強調開發職員最大潛能,隨后公司就會根據這一點有所行動。
德韋克承認,盡管調查結果顯示成長型思維模式更可取,但并不意味著這類組織的員工就一定更幸福。比如,有些人自認為才華過人,因此他們更愿意在實行“明星”制度的組織里工作,這樣其才華就能獲得進一步認可,報酬也會更高。但總體來說,早期研究結果證明:側重雇員成長潛力的組織將會擁有顯著優勢。
文/弗蘭克·賽斯佩德斯(Frank Cespe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