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創立于1936年,堪稱韓國的百年老店,它之所以能夠跨世紀飛速發展而長盛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三星成功的代際傳承,父親李秉喆創立的企業在兒子李健熙的手里發揚光大。
三星是一個高度集權的企業。在三星,李健熙開口時,無人敢說一個“不”字。雖然有著“皇帝”般的威嚴,不過好在李健熙最擅長的卻是傾聽。如今李健熙已經年逾七旬,三星再一次面臨著代際傳承的難題,新主接班之后的三星能否繼續飛速發展取代蘋果成為手機行業的新霸主,三星李家是否能逃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傳賢不傳嫡
李秉喆并沒有將家族企業傳遞給自己的大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很小的時候起李健熙就被父親李秉喆認為在三個兒子中最具決斷力,行為辦事的風范酷似其父。
李健熙出生于1942年, 是李秉喆的第7個孩子,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和四個姐姐。他剛出生時,李秉喆夫婦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三星的發展上,根本沒有精力照顧他,幾個月大就被送到鄉下奶奶家里,以至于懵懂之初的李健熙一直把奶奶認作母親。
為了培養李健熙,在他只有12歲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秉喆為了能夠讓他學習到發達國家的知識便把他送到日本留學。幼年時期的孤獨經歷磨練了李健熙少年老成的性格,鑄就了他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視角。之后李健熙又被父親送往日本早稻田大學和位于西雅圖的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學習。
接班關系學
企業的傳承不僅是財產的傳承,更是人脈關系的傳承。李健熙的祖父年輕時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和后來成為韓國開國總統的李承晚成為了至交,朝鮮戰爭之后李家把和“總統府”的關系延續了下來,李秉喆仍然經常與李承晚會面。
此外,李秉喆給李健熙在人脈上最大的助力是給他找了一個賢內助。
1966年李健熙從華盛頓大學畢業不久,父親李秉喆就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而獨特的機場相親方式更成就了一段姻緣佳話。當時,韓國最大的報紙《中央日報》會長洪璉基的妻子和正在漢城大學學美術的寶貝女兒、才貌雙全的洪羅喜到訪東京,李秉喆讓李健熙親自到羽田機場接機。剛下飛機到陌生之地的人很容易對接機人產生好感,加上李健熙鞍前馬后周到殷勤,兩個年輕人很快一見鐘情,雙雙墜入愛河,并于次年舉行了婚禮。這樁婚事不僅使李健熙有了一個賢內助,也使得三星李氏家族和韓國的文化傳媒界建立了強聯盟。李健熙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起點就是從中央日報社的理事開始的。
二次創業
早在1969年,李健熙只有27歲的時候,李秉喆就已經立好遺囑將李健熙確定為三星集團的接班人了。
1976年李秉喆被查出患有胃癌。雖然早已經就接班人的事情立過遺囑,然而一向謹慎的李秉喆仍然害怕萬一手術失敗,三星可能會陷入內亂,于是在接受手術的前一天,他將家族成員召集一堂正式宣布遺言:“今后,三星就交給健熙了。”
李健熙不愧父望。1979年就任三星副會長,在李秉喆身邊靜靜觀摩和學習了8年,1987年李秉喆去世,李健熙全面接班就任會長。李健熙雖然是個名符其實的富二代,可他卻極富創業精神,1988在三星集團50周年的慶典上,李健熙宣布三星開始“二次創業”,目標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為了靠近世界頂級企業的目標,他把三星傳統的標識改成了更具國際性的“samsung”的英文字樣。他對那些墨守成規不愿改變的經理人高喊出“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變”的口號。為了激起“二次創業”的活力,他將三星實行多年的“朝九晚五”工作制,改為“朝七晚四”,他認為這是員工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段,能夠多出成果,并且可以讓員工得到更大塊的業余時間用來學習。在隨后召開的三星洛杉磯會議上,一位經理在報告中,把業績下滑的責任全部推給下屬,李健熙知道后勃然大怒,直接把他轟出門去:“這樣的人怎么能在三星占據高位?我最痛恨推卸責任的人。”
永久難題
作為家族企業,三星的股權結構復雜,李健熙的兒子女兒和侄子侄女均有三星的繼承權。李在镕雖然是李健熙的獨子,然而他的接班過程并不順利。2012年2月,三星接班風波塵埃未定的時候,又傳出了李健熙兄弟爭奪其父遺產而鬧上法庭的丑聞,無疑給李在镕的接班抹上了一重陰影。
1968年出生的李在镕,作為李健熙的獨子,正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李在镕的受教育經歷與李健熙是很相似的,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往日本和美國學習。2000年李在镕結束了在國外的深造回到韓國,在三個月里他創立了14家互聯網企業,準備大展身手。不幸的是,僅僅一年以后,風險投資泡沫破滅,互聯網企業迅速走向衰落。最后不得已由三星旗下的幾家公司購買了李在镕持有的互聯網公司股份,才挽回了他在經濟和聲譽的雙重損失。
2012年12月剛剛經歷了和蘋果專利戰的三星宣布任命李在镕為集團副會長,結束了之前家族繼承人還是職業經理人接班的爭端,李在镕正式坐實了“皇太子”的椅子。
如今依然有批評人士認為,李在镕一直在李健熙的羽翼下成長,缺乏李健熙那樣的領袖風范、商業眼光和企業家精神。創業難守業更難,富三代李在镕未來表現如何還是不可知之數,他能否帶領三星繼續創造神話還需要時間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