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寬敞的大辦公室里,擺放著十幾張辦公桌,每張辦公桌都有至少兩面的壁板為各自營造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但從整體上來看又構成了一個公共的辦公環境。
在這片大辦公區域,每日 聽到的除了“刷刷”作響的鍵盤敲擊聲外,也夾雜著熱鬧的討論聲,除了正常的工作事務之外,時不時地還會從相鄰的格子間傳出一些八卦娛樂。
這是一家游戲研發公司的工作場景,已在這里工作了3年多的小佳告訴記者,公司的工作氛圍一直是這樣,大家只要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完成,其余時間相對寬松。“工作到一半沒靈感了,可以跑到隔壁的茶水間去享受一下免費的茶點,還可以約上幾個同事去公司自己開的小吧臺聊會天。”小佳說,“大樓外面還有一大片的草坪,冬天陽光充足的時候,我們都會搶著坐在草坪上的搖椅曬太陽。”
從早晨眨巴著惺忪的雙眼起床上班,到完成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在一天的24小時里,辦公室成為了除家以外職場人每日 駐足時間最久的地方,于是工作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狀態。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指出,理想的工作環境要能夠授權給員工,免除不必要的監督,員工知道公司對他們的期望,也很清楚公司如何評量他們的工作。
快樂工作
如果把工作場所必需的辦公設備稱為公司的硬環境,那么工作氛圍的打造就是一種軟環境的體現。
早在2006年,奧美的員工就有“happy hour”,所有員工都可去公司附近的一個“輕松場所”,什么都不做,只要吃東西、聊天就好。
而奧美的辦公室則被布置成一個繽紛的畫廊,走廊和辦公間的墻上掛著不同畫家的油畫,四周的角落和墻角擺放著造型獨特的雕塑作品,大概每三個月就會換一次。
此外,奧美還有“福委會”定期組織各種好玩的活動,并設計很多個性化商品,比如漂亮實用的包、可以帶上飛機的旅行箱、吊帶等等。
電梯生產公司西子奧的斯為員工設置了露天花園、休閑吧,甚至在辦公樓的大廳里還擺放了一架鋼琴,在工作休息時間誰都可以上去彈一彈。
上海城開集團總裁倪建達經常跟自己的員工講,在這里工作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家,可以很輕松,在舒適的辦公室里可以適時地放松上網、打游戲。在他看來,公司需要尋找到適合其發展生存空間的管理規定,在這其中就包括給員工營造快樂工作的氛圍。
“工作環境對工作效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下,人們自愿工作的激情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也能排解一定的工作壓力。”益普索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劉曉葵強調。
他舉例說,比如像IT行業或者一些創意型產業,環境對員工的影響更突出一些。不同風格環境的打造,有創意的一些環境布置,都會激發員工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小佳在電話里告訴記者,目前這樣的環境讓她感覺心情輕松,沒有繁重的工作壓力。“雖然我們的 薪酬 在同行間并不具備競爭力,但大家都愿意在這里努力工作,所以公司的離職率一直很低。”
重視軟環境
在劉曉葵看來,考量一個工作環境是否受員工歡迎的標準很簡單,形象地說就是如果一家公司的員工每日 早上起來,其在出門前內心是否有主動想去公司的意愿,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判斷現有工作環境是不是讓他感覺愉悅興奮。
記者曾在某公司內部看到,其進口處張貼著鮮紅的“制度化管理”的警示字樣,進出的員工總是步履匆匆,面無表情。十來個平方米的部門辦公室內布置簡單,除了基本的辦公設備外,并無其他多余的擺設。六七個員工擠在一起,狹小的辦公走道往往只容許一個人經過。
一位公司的離職員工告訴記者,在這里工作太壓抑了。“我們考核制度很嚴,工作時間都不敢跟旁邊的人說話,天天埋頭工作。”他說,“進入辦公室一眼望去是永遠不變的深灰色,我們平時工作也總打不起精神,感覺壓力很大。”
由此不難看出,人的工作狀態受周圍工作環境影響的威力不小。劉曉葵指出,用壓迫性的方式有時并不能起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相反可能會不利于一個和諧健康工作環境的營造。
而富士康的悲劇從一定程度上其實也與工作環境的壓抑有關,一線工人麻木于枯燥反復的流水線工作,無法忍受轟鳴喧囂的機械聲,公司的生產方式和勞動環境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
在日本成功創辦兩家躋身世界500強公司的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曾表示:“領導者、管理者首先要滿足員工物和心兩方面的幸福,只有我想到他們了以后,他們才能和我一起打天下。”
“工作場所氛圍的打造從一定程度上是無形中在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建立的一個交流中心,通過這個交流中心形成的良好雇傭關系能讓員工體會到在職場中的一種相互尊重的感覺。這其實也是公司履行員工關懷責任的一種體現。”劉曉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