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團隊成員辜負了大家的期望時,會發生什么?如果你像諸多管理者那樣,你不能讓自己進行一次不講情面的批評。畢竟,你的神經不會大崩潰吧。根據塔尼亞·梅隆教授和副教授利·湯普森(如圖)的研究結果來看,事實并非如此。這兩個人是《不要恨我,因為我很漂亮:威脅評估中自我美化的統計試驗》一書的作者。
在這四個將MBA學生置于不同的假設情況下的實驗中,教授們發現,當談到評估我們對別人所產生的影響時,我們多數人痛苦于導致我們隱瞞潛在有價值的批評這一宏偉幻想。另一方面呢?我們想象自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才能和品質所產生的真正威脅的損害。
例如,在第一個實驗中,學生們被置于“自我威脅”或“自我受威脅”的環境之一。第一組閱讀一份要求他們仔細考慮其人際關系中受他們威脅并嫉妒他們的才能和資歷的人的聲明。第二組奉命考慮其人際關系中讓他們感到受威脅并嫉妒的人。之后,這兩個組被要求描述他們和每類人打交道的戰略。第一組的那些人為了不給他們認為會造成威脅的人帶來傷害,痛苦于將自己簡單化。第二組的參與者恰恰相反,為了應對感知到的威脅,他們比自己應當得到的給予自己更多的褒獎。
這些應對策略產生一種負面的管理影響,湯普森說。 “如果我將自己膚淺化,我很可能隱瞞,不去提供可能會幫助團隊的真知灼見,”她說。 “為了學習,我們必須能夠相互面對”。盡管正面的自我錯覺有助于在陷入困境時遠離沮喪,但是湯普森說,我們需要給別人更多的贊美。 “花一些時間去想其他人有多么偉大,”她說。你可能只就會看到一個膩忽視的光彩奪目的解決方案。
隨機讀管理故事:《“給我”還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別吝嗇,從來不會把東西送給別人。他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把東西給誰!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邊立即喊到:把手給我,把手給我,我拉你上來!這個人始終不肯把手給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連喊到:把手給我。他情愿掙扎,也不肯把手給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這個人的習慣,靈機一動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這個人立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啟發思考:
“給我”還是“拿去”?我們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戶表達著“把你的錢給我”,客戶就象上面那個吝嗇的人,情愿在痛苦與不滿足中掙扎,也不愿意把錢給我們。
如果我們對客戶說的是:把我的產品拿去,是否會更好一些呢?客戶會更情愿地去體驗你的產品,購買你的產品。
“給我”還是“拿去”?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精明的商家是否能從客戶的角度去設計成交,設計商業模式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事業就豁然開然。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