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一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中國的GDP、CPI經常有人質疑,相比之下,對失業率的質疑之聲只是偶爾有之。但事實上它更令人困惑。例如,這幾年不管經濟增速怎么下行,失業率都是4.1%,恒定不變,而媒體和社會卻都說“就業難”。這種南轅北轍的現象怎么解釋呢?
中國特色的失業率
失業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即過多的勞動力角逐過少的工作崗位。從古典經濟學到凱恩斯革命,再到當代經濟學的不同流派,都對失業現象做過研究,但至今對一些問題仍是困惑不解。
關于失業率的統計,主要有兩種方法: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目前,世界主流的失業率統計采用的是調查失業率。當下中國采用的則是登記失業率,這種統計方法僅在蒙古、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等幾個國家使用。
中國采用的登記失業率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指的是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這就既排除了農村勞動力,也排除了無本地城鎮戶口的異地城鎮人員。它還不包括城鎮的農民工、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外方人員,也不包括就讀學生和等待就學的人員等。城鎮登記失業率僅把那些到就業服務機構求職登記的無工作者視為失業人員,排除了太多的失業者,這就嚴重低估了真實的失業程度。
城鎮登記失業率由 人力資源 社會保障部負責統計和公布。國家統計局雖然也做了內部的全國31個大中城市月度調查失業率和全國勞動力市場半年調查,但官方標準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已經連續公布多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
一般而言,在商業周期中,失業率與產出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動關系。這種關系最早由阿瑟•奧肯所發現,因此,被命名為奧肯法則。奧肯法則告訴我們,相對于潛在GDP,GDP每下降2個百分點,失業率大約會上升1個百分點。
城鎮登記失業率沒有顯示出奧肯法則所揭示的關系,甚至在媒體報道中,還出現了經濟下行就業反而擴大這樣難以理解的反常結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2011年、2012年,中國GDP增長率分別為10.3%、9.2%、7.8%,但這三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卻都是不變的4.1%。2012年GDP增速比2010年下降2.5個百分點,如果按奧肯法則解釋,失業率要上升1.25個百分點,但官方統計的失業率卻沒有變化。同時,《人民日報》也報道說:“今年一季度就業數據,讓大家松了口氣。1-3月全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42萬人,高于2011、2012年同期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與去年底持平。”
由于城鎮登記失業率排除了太多的失業人員,所以,奧肯法則在中國失靈。那么,在經濟不斷放緩的情形下,中國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和失業率究竟是怎樣的呢?
新一屆中央領導之憂
2013年5月14日、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考察,特別走訪了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這讓人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2013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了大學生就業問題。5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指出,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達699萬人,就業壓力明顯增大。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
習總書記和李總理為什么忽然這么重視就業問題?這顯然與中國面臨的就業壓力有關。如果說面對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經濟增速下行、官員腐敗、兩極分化、環境污染這些難題,“習李”二位新任中央領導還很淡定,那么,當前的就業壓力,還是讓他們有了共同的擔憂。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七部委曾發布了一個《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這個就業規劃設定了“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平均每年900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但從需要就業的情況看,同期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年均已經達到2,500萬人,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201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僅僅完成1,200多萬人。可見,中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壓力之大。在總量壓力難解的情況下,再加上結構問題,則使勞動力市場更是雪上加霜。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2•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經營者預計2013年用工人數“增加”的占32.3%,“持平”的占47.4%,“減少”的占20.3%;雖然“增加”的比“減少”的多12個百分點,但比2011年卻下降了21個百分點。
中國官方PMI證明了上述調查結果。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官方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連續11個月在50%以下,表明 制造業 企業用工量在持續減少。
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大學生和農民工是兩個特殊的群體。考慮到他們的就業難度,中國的就業形勢就更不容樂觀。
2013年,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已近700萬人,被稱“史上之最”。此外,還有比應屆大學畢業生數量還要大的中專、職高、技校及“兩后生”,也將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
一方面應屆畢業生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對高校畢業生的用人需求卻在減少。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上說:“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這些單位2013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在調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約有60%的高校認為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顯下降。”
今年4月,媒體紛紛報道, 北京 、上海應屆大學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廣東不足五成,遠低于往年。其他省市與“北上廣”大體相同,“我班有52人,考上研究生的5人,考上公務員兩三個,剩下的都在找工作,現在(5月)簽約的有兩成吧。”陜西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小鄭接受《中國新時代》采訪時說。
關于就業率,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張翼預測,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可能會在86%以下,不會像往年一樣達到86%以上甚至90%。如果這個預測成為現實,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將有100萬人進入失業大軍。
農民工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獨有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6,261萬人,今后還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