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的真正進階,應從《四書五經》開始,而發蒙必讀應該是《大學》,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列為“四書”之首。它是治學與實踐,并真正實現個人目標的戰略綱領。
個人修煉和 企業管理 要吸取國學智慧精華,一定要先讀懂它的開篇《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道至簡,我個人甚至認為,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大學•第一章》這段話的意思,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發展,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
一、階段性滿意目標:如何實現宏大的目標?
學會將目標分解成為不同的階段,確立“階段性滿意目標”,退而求其次,才能離目標越來越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很多人都想象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人一樣,建立一個商業王國(明明德于天下),沒有條件吧?那么你可以先學會管理好一間公司(治其國),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司的總經理、CEO,無論是你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如果還不行,那你可以先有能力管理好一個部門或者團隊(齊其家),成為一名優秀的部門經理或者主管。如果也不行,那你必須先成為一名有一技之長的職員(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企業要想從小到大,由弱至強,也莫不過如此。
二、知止有定,寧靜致遠: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標才能夠志向堅定,才能夠讓自己沉靜而心安,不會浮躁,從而找到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方法;而一旦有了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方法,才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通過一個個階段目標的不斷實現,才能夠真正讓自己走得更遠。
2004年,76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長江商學院的一次開學典禮上作報告,原計劃半天的報告,講了2個小時之后,李老先生因為身體原因,只好臨時調整為回答學員幾個關鍵的問題,而且回答得非常簡短。
其中一個學員問到: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老先生回答道:“我經營業務的格言就是: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這也是我從商的座右銘。”
另外一個學員問到,如果請您給大家一個忠告,您想說的是什么呢?
李老先生回答說:“經營企業,‘知止’兩個字最重要。全世界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最少一半都是因為貪婪。”
他曾把寫有“知止”兩字的條幅作品懸掛在辦公室中,既是提醒自己,同時也是提醒公司決策和管理團隊。我們不難發現,“知止”二字說的正是“發展中不忘穩健”。
邁克爾•舒馬赫是著名的德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被稱為“F1之王”,縱橫賽場15年,獲得過7屆F1世界冠軍,是當今世界F1車壇當之無愧的第一人。車神舒馬赫在回答記者關于成功秘訣的問題時,給出的答案是:“我比別人更善于使用剎車。”
兩個領域,兩個答案,異曲同工。
為什么李嘉誠一邊說“知止”,一邊又能夠不斷的帶領企業超常發展,成了華人首富?為什么舒馬赫一邊說“我比別人更善于使用剎車”,一邊又把車開得最快,成為一代車神?
我認為,無論是李嘉誠還是舒馬赫,“知止”都有兩重含義:
其一是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叫“學會放棄”。其二則是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應該確定一個怎樣的,明確而且可以實現的目標。而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實現這個目標,你是滿意的——這就是“階段性滿意目標”。
放在足夠的時間里,幾乎一切目標都可以實現,包括我們曾經認為是癡心妄想的目標,比如“飛天”的夢想,比如“嫦娥奔月”的夢想……但在一定的時期內,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知識、經驗、資源等限制,很多目標又一定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我們才必須學會權衡,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知識、經驗、資源等,制定出可實現的“階段性滿意目標”,此謂“知止”。
當我們有了一個可實現的“階段性滿意目標”,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一套階段性合理、合適的制度、流程和標準,配置具體的組織架構和人員,按照具體的戰略部署來達成此目標。
無數失敗的人生或失敗的組織,大多是因為“心比天高”,目標遠大,最終落得個“命比紙薄”的下場。
當我們的目標跟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相比如果差距太大的話,就很難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去實現它,制訂的一系列計劃、制度、工作流程、 績效 考核體系等等可能都缺乏合理性,而且還不一定對未來的改進工作有太多的參考價值,使我們不斷的停在原地探索,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同時,如果目標過高,那么在你眼里,別人干得再好你也沒有一個滿意的時候,時間長了,誰還繃得住呢?怎么能鐵了心跟著你干下去?既然好干歹干都得不到好臉色,還不如混一天算一天,騎驢找馬。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說法。世上有太多人生活在臆想之中,就是把愿景和能具體實現的目標混為一談了。而另外一種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給自己太多的期望和壓力,活得非常疲憊,也是這個原因。
只有“階段性滿意目標”,才能讓我們學會放下,找到平衡,在每一個階段都能讓自己感到滿意,“寧靜致遠”,從而獲得輕松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