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要解決問題,開個會。一開始領導就講了:我們今天的會“是對事不對人”。
※他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關心的是問題發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的辦法;我們只關注問題,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所提及的意見、觀點與辦法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問題本身”。
※(通用的開場白,另一層的意思,不會因為處理問題而傷了和氣)
※大家同意嗎?
(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舉手示意一下)同意不同意不是很重要。
※不管同意或者不同意,先看一下這樣一些事情:
往往在同一個問題在解決了之后,①會在其他人的身上還會出現;②在不同的時間段還會出現;③在不同的單位、部門、群體中都會出現;④不同的人還會積極的拷貝、模仿等等
比如:(●大家舉例、書寫、互動分析)遲到、搶別人的話、交通肇事、辦事不用心、低效率工作-------
現在問題出來了:為什么同樣的問題會被克隆到其他事情當中呢?為什么很多人會犯同樣的錯誤呢?(還有人會講:這樣低級的錯誤你也犯)
※是什么制造了問題現象之間的高度相似性?是什么導致了同樣問題的反復出現?
(互動回答)
●白板:人
※當我們把視角放大,這一刻我們看到什么?問題重復出現的原因不是問題的固有性,答案只有一個:人
※人們常說:做事情要追根究底、處理問題要正本清源。這個根底和本源就是人。唐朝劉禹錫在《天論》中說:“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所以說制造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人而不是問題本身。認同嗎?
市場競爭的對象表面上是產品的競爭,商家們創造出很多理念,你無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廉等等,其實是在爭奪消費者。這是人與人之間在爭人的競爭。是企業人為了爭奪消費者心理認同的意志較量。同意嗎?
任何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條款的出臺,都是為了規范市場的,其實是規范誰呢?還是在規范參與市場的人。所以我們在企業的管理中,在團隊的建設中就不能見物不見人,而更應該重視人本身。人的問題解決了,事的問題才能夠從根本解決。認同嗎?。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在圍繞著人來做文章。儒家偏重于人的入世,來時是怎樣的(人之初,性本善)佛家偏重與人的出世,往哪里去?(西方凈土),道家則更玄妙,是入世與出世任其所欲。入世出世皆因人起,儒、釋、道家皆因人存。
※所以我們處理問題時要不要把焦點從物轉移到人上來?把對外部空間的開拓轉移到內部空間的探索上來?焦點要不要放在人的身上?
※一起重復三遍:人是根本,我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