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事件應該敲響所有企業領導者的警鐘:留住員工的心比留住員工的人重要!在公司銷量好的時候工作狀態也好,而在公司陷入困境要解雇自己之后也隨之對公司乃至職場失望——從雅魯藏的行徑不難看出,他僅僅將在公司辦事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還遠未到把它當成事業的程度。從積極
心理學
的角度來看,就業有三種不同的層次:工作(job)、職業(career)和事業(calling)。
如果員工將就業視為工作(job),那么這只是他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例如他的目的是養家糊口)。這類員工不期望從里面獲得薪水之外的其他東西。員工在組織賣命的唯一驅動力只是薪水,如有
薪酬
水平更為吸引的工作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會是第一個跳槽的人。
如果員工將就業視為職業(career),那表示員工對這有更深的投入,他不僅通過金錢來現實自己的成就,也通過升遷來彰顯自己的成功。員工喜愛這份職業,但是希望幾年后自己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更高的薪水。因此,這類人與同一東家維持良好合作關系的期限不會超過五年。
如果員工將就業視為事業(calling),那他會充滿熱情,甘于與東家同舟共濟。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事業能夠滿足一個人最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獲得社會的認可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這四個需求被滿足的前提下,繼而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包括了對于真善美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一位追求自我實現的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社會帶來價值,所以為了讓社會變得比昨天更好而工作。因此事業導向的員工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價值,事情本身就能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這樣的員工覺得事業是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他很高興自己可以進入這一行業,這一企業。事業并不是所有人都樂意為之努力的,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實現。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員工會不管路途有多遙遠,不管上班事情再多,甚至有可能不太在乎薪酬,只要他喜歡,就會去從事。這是由員工自己確定的人生目標和理想,他會不惜一切個人資源和努力為之奮斗,甚至將自己的人生投入其中。
三種員工,有著三種不同的就業態度,直接影響著其為企業帶來的收益,這為企業帶來了一些啟示:努力讓你的員工將在你的企業就業視為他的事業!企業如果能夠讓員工在公司拼搏的過程中收獲很大的滿足感,那么員工就會以極大的熱情作為回報,甚至把為公司貢獻自己的力量視作生命里面不可獲取的存在。這個時候,員工將就業視為事業,全身心投入其中,獲得了薪酬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所在;而公司亦會因為有這樣的員工而發展得更上一層樓。這正是大家都想看到的員工與企業的雙贏,而不是員工工作不開心亦不積極,公司發展停滯乃至倒退。
在這種新的管理概念下,企業與員工的雙贏將不是望梅止渴,而是實實在在可以摸得到的蛋糕。你希望嘗到這個蛋糕的滋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