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騙子動機,揭秘騙局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已明確規定“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然而,騙子設陷阱的最直接目的即是獲取利益,所以,以任何名義收取求職者現金的做法都應當提高警惕。
英才網聯職場專家提醒,常見的求職騙局手法有:
一、直接型:收取推薦費、保證金、服裝費、體檢費、學習
費等,如遇以上情況,求職者應保持警醒,這些費用并不是求職過程中必須產生的,尤其不要輕信陌生人可以推薦好工作,但需打通關系,收取“好處費”以及網絡報名轉賬的請求。
二、間接型:入職后計劃
的崗位以及
薪酬
福利與招聘時承諾的不符,占到34%,建議求職者不要聽信招聘人員的口頭承諾,簽訂勞動合同前應仔細閱讀勞動合同中的內容,可以要求對方將有關承諾寫入勞動合同;遭遇公司遲遲不簽訂勞動合同或者試用期沒完沒了時,求職者應懂得公司的這種做法已經違反了勞動合同法,“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且“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此時,求職者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而不是被動等待。
保持良好心態,切莫急功近利
相當多的求職騙局都是利用了求職者的心理弱點,如急于上崗、工作輕松、渴求高薪等,因此才有招聘廣告“學歷無限、有無工作經驗均可,只要會打字,即刻上崗”、“業務拓展、急招大量人才”“工作輕松,月薪上萬”等。
英才網聯職場專家表示,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選拔標準也是日漸提高,求職者的學歷、專業技能水平、發展潛能等綜合素質是企業招聘時重點考查的部分。高薪酬總是與高技能水平對應,求職者萬萬不可投機取巧,輕信與人才選擇標準背道而馳的求職捷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水平,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干贏得企業的認可,收益才最有保障。
識別虛假面具,掃清求職霧霾
求職騙局有一些常見的表征,如辦公地點
不詳、只留手機號碼或者電子郵箱;尚未面試即表示已通過,要求求職者按照指定地點報到;強烈要求求職者介紹熟人加入;還有比較新鮮的騙局,如發送求職者指定的網址鏈接要求注冊,即仿照真實網站的地點
及頁面的虛假招聘網站。
英才網聯職場專家分析,針對以上情況,建議求職者通過正規的招聘網站、人才市場進行求職;切忌不經篩選的海投簡歷,收到面試邀約電話卻毫無印象;簡歷上的通信地點
不宜寫的過于詳細,以保證求職者的人身安全;在
銷售
領域,如對方強烈要求面試者帶領熟人加入可以獲得獎勵、分紅等,應警惕為傳銷;最后,無論以何種形式收到面試通知,都應先查詢企業官網,了解企業詳情,查驗面試通知的真偽,確認無誤后再前往面試。
英才網聯職場專家表示,職場人不僅要提高職業技能,更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求職技能;不僅要學習高效求職技巧,更要學習如何識別虛假信息。遇事多思考,了解騙子設局動機,自身保持良好的求職心態,才能有效防止求職騙局的發生,保障求職者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