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面試境界,想到唐朝禪師青原惟信說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下面我就自己十幾年的面試經歷,結合青原惟信禪師的這段話,談談面試人員的面試境界這個話題。
第一個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境界針對的是剛開始接觸面試以及有一點點經驗的人。在這個階段,面試人員會發現,面試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不就是問問應聘人員幾個問題,然后通過自己的觀察,憑著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嗎?因為認為簡單,所以他們在進行面試的時候,一般也不大準備什么,甚至也不大愿意審閱應聘人員的簡歷,更談不上事前還要進行專門的結構化面試提綱的設計了。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在面試過程中快速掌握應聘者的所有信息。這種情況,當然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更加客觀和細致的考察。面試結束后,才發現對候選人的判斷,依然是來的時候是什么,走的時候還是什么。錄用人員也沒有什么標準,就是感覺。
這個境界的面試人員,所看到的候選人的情況,只是一個表象,還不能知道應聘人員的真實情況,甚至連候選人的知識和技能這些比較容易識別的方面也不能做出客觀判斷,更談不上了解候選人的內心世界、求職動機以及與企業的適應度等方面的深入問題。他們沒有經過任何的專業訓練,對候選人的判斷完全基于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因為沒有什么準備,面試的時候也是東問一個問題西問一個問題,談不上什么結構,更缺乏必要的邏輯。遇到強勢的應聘人員,很有可能會被其牽著走,問到中間段的時候,還會被應聘人員變成一個反面試的場合。往往是他們還沒有判斷出應聘人員是否適合,就已經將公司的很多情況都泄漏給了應聘人員。對于一個專業的面試人員來說,這個層次是不合格的。但卻又是面試人員接受面試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第二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境界針對的是已經有了較多的面試經歷的人,積累了一定的面試經驗,也接受過一定的專業學習
。這個時候,他們發現,原來面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知道了在面試之前,要仔細的審閱應聘人員的簡歷,開始構建具有邏輯結構化的面試問題。在面試的時候,也懂得需要用心去傾聽應聘人員的回答,同時還需要等待時機進行追問。整個面試過程,思維都是高度集中的。因為有了經驗,面試的問題會按照事前設計的,從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進行。但盡管準備了很多的問題,甚至設計了結構化的面試提綱,在提問的過程中,還不能達到游刃有余的地步。首問總是容易的,就是問出第一個問題后,卻不知道該如何進入到追問和細節的了解,很多時候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對細節進行追問,就只能問些連自己也不一定會滿意的問題出來。
這個境界的面試人員,對整個面試過程基本上可以進行控制,而不會被應聘人員牽著走。但他們所問的問題還只是停留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還不能完全涉及到心態方面。盡管他們對職位也有了比較好的理解,知道該職位需要的任職條件和需要承擔的職責,而且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隨時通過應聘人員的各種行為以及所回答的問題來思考該應聘人員是否是合適該職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