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職業化,我們馬上會想到 職場 上的一個新概念職業 機器人 。職業機器人是一群高度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職業人,對自己的專業操作極為熟悉,而且已經把自己的個性氣質和身心完全融合到具體的職責中去,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們對職責范圍內事物的反應猶如機器人得到指令的反應,他們的個性、氣質與職業個性要求高度融合。職業機器人是職場最得意的人,是工作圈子中的精英,他們得到周圍人的尊重和崇拜。
職業化和敬業精神成為近年來國內管理界討論得比較熱烈的話題,不是因為它的熱門,而是因為它的缺失。職業化和敬業精神的培養需要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從 企業管理 的角度,嚴格界定職業規范、職業操守,然后嚴格監督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讓員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然后在習慣的同時從內心深處認同并內化這些規范操守,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拼搏,可是職場如戰場,它不允許所有的人都存活下來,總會有人要做墊腳石。職場人生是殘酷的,也是充滿刺激的,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奮斗的過程,一個 競爭 的過程,與他人也與自己競爭。職場人生四境界,或許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么?
一、初入職場: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初入職場的新人,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無所不能”的心態,是一種典型的“加法”認知 模型 —不斷發現自我優勢,對事物認知是我能;熱情、激動、充滿幻想,有不切實際的“遠大理想”,人雖在地上,思想已飄上云端。總認為自己才能過人,可以承擔重任,可以在危難關頭顯身手,認為自己可以成為“救世主”,通常是大事干不好,小事不愿干。因此,你總會去尋找夢想中的理想工作環境,尋找發揮自己才干的地方,以致不斷地更換工作,其結果卻又往往好似“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二、職業成長:知道自己不能
剛翻過一座山又面臨一道坎,你不由自主地掉進“自己不能”的陷阱,這時你總是處處碰壁,發現自己諸多不足與缺陷,生活總是對你說“不”,工作中一個個鮮明的禁止標志總在對你宣布此路不通,你發現路越走越窄,越走越不好走。這時,悲觀失望的情緒籠罩著你的身心,即使拼命掙扎還是難以自拔。當然,也有人能很快對自己進行調整而適應現實,這其中關鍵是調整時間要短,人要盡快學會適應社會與環境,社會不在乎個人的自尊,你必須在自我感覺良好中做出成績。
這是職業 發展 的關鍵時期,幾乎關乎你一生的成就,此時你需學會做“減法”。人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如何發揮你的優勢,人在職場,并不求你完美無缺,但必須學會揚長避短。鼓勵人努力去彌補自己的“短板”,某種程度上是最大的誤區。
三、漸入佳境:知道自己還能
當經歷兩個“煉獄”般的心理歷程之后,你便漸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之感,這時你會發現路越來越好走——自己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