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
“整合 營銷 ”概念在中國市場并不陌生,但真正能弄懂并成功運用的企業并不多見,相比咱們的“本山大叔”更是相形見拙。其實這么多年來,趙本山并沒有做“一枝獨秀”(盡管他已經非常出色),更未孤軍奮戰;他膝下弟子可謂各有千秋,在他周圍相得益彰,使得本山傳媒如日中天,搞得紅紅火火。
能有如此景象,是“本山大叔”他營銷搞得好,懂得“整合”。
其實企業自身的資源往往是有限的,但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品牌價值集中化,那么企業的品牌力量顯而易見是很薄弱的。
下面讓我們分享下本山大叔在這方面又是如何做的。
一、整合“人才”資源
在趙本山心目中他非常清楚僅憑自己一人之能,是很難將“東北二人轉”文化產業發揚到一定的廣度與高度的;與其孤軍作戰,何不將眾多不乏優秀的民間二人轉藝人納入旗下。在趙本山的眾多弟子中,多者并非拜“本山大叔”為師之后才學習二人轉的,而是未加入“本山大營”之前就在一定的“區域市場”小有名氣了;如遼寧黑山的王小寶(現任遼寧民間藝術團副團長),黑龍江嫩縣的王小利,吉林蛟河市的劉小光,遼寧開原的小沈陽,包括蔡維利、王小虎等;這些虎將拜入本山門下都為其增輝不少。當然我們更要佩服“本山大叔”的整合手段,一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地位,更讓他及時發現并吸收了不少的優秀二人轉年輕人才;像其高徒王小寶,王小莉都曾榮獲過此次大賽的金獎。
不斷地人才整合,使得眾徒能團結在“本山大叔”周圍,實質上是壯大了“本山傳媒”的核心力量,這是趙本山將藝術產業化的強大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挖掘優秀的藝術人才,壯大民間藝術的后備隊伍,趙本山還于2003年5月與遼寧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共同創辦了“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2004年9月,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如期開學,設民間藝術、影視表演、導演和文學藝術4個專業。經過幾年多的發展,本山藝術學院已成為東北地區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同時成為“本山傳媒”重要的人才儲備基地。
從我們企業的角度講,要強化企業的競爭力,要做好整合營銷,而人才的整合才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但多者忽略了這一點,沒有讓人才充分集中并優勢化利用,更沒有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儲備機制,中國 職業 經理人 多則三五年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一個怪圈。
二、整合“品牌”資源
光靠“趙本山”這個主品牌是不行的,也很單一;所以“本山大叔”毫不吝惜地要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他深知“只有品牌多了,本山傳媒才能壯大”。把更多的“子品牌”整合在一起,是“本山大叔”最睿智的一面;從2005年讓徒弟蔡維利、王小虎在春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的雙雙登場,到陸續讓小沈陽、王小利在央視春晚的高調亮相,其意明顯,“本山大叔”要推出一個又一個的子品牌;小沈陽的一夜火爆,王小利的迅速走紅,及旗下弟子的紛紛嶄露頭角,都充分顯示出趙本山的“子品牌”戰略是正確的,他們不僅為“本山大叔”臉上長了光,更為“本山傳媒”掙了錢,可謂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但看看我們企業的不少子品牌又有幾個是成功的呢,不是過多的子品牌削弱的母品牌的形象,就是母品牌抹殺了子品牌的功勞,多者曇花一現,成功者甚少,所以“本山大叔”的品牌整合功夫,我們的企業家還得多學學。
三、整合“媒介”資源
企業要發展,品牌要成長,沒有媒體的曝光度是不行的,這一點“本山大叔”就比咋們強。整合“媒介”不能單純理解就是“打廣告”那么簡單,如何“借勢借力”達到“省事省力”才得行。
在“媒介”的資源整合上,“本山大叔”可謂資源廣泛,招式嫻熟,上到中央電視、遼寧衛視、黑龍江電視臺;下到網路傳媒、地方影劇院,那可叫一個“絕了”。媒體提供的廣闊平臺,是“本山傳媒”藝人露臉的好機會,你看每年的節慶假日娛樂節目,遼寧衛視、黑龍江衛視這些能少得了人家趙本山的徒弟嗎?
在媒體的整合上,趙本山是發揮到了極致,調動媒體資源的能力在國內也算首屈一指,“本山傳媒”先后與“搜狐公司”、“ 北京 交通廣播”、“**東風傳媒”等都建有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本山傳媒”的規模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2006年,本山傳媒與遼寧電視臺合作推出了“劉老根大舞臺”欄目。該欄目播出后,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一致好評,收視率更是穩居遼寧衛視欄目之首,成為遼寧電視臺娛樂節目的龍頭?,F在遼寧衛視的推出的“輕喜劇”多半都是本山的徒弟擔當主演。
但我們的企業呢,以為整合“媒介”就是廣告投放,不知道如何攜手通過欄目的運營將廣告合理的植入,更不會充分利用“事件營銷”發揮媒體的力量。
四、整合“社會”資源
為了有力推廣東北二人轉,趙本山不會滿足于遼寧一個地方,必須大范圍的跑馬圈地;通過整合各地社會資源,強強聯合,實現雙贏。于是“本山傳媒”不僅在沈陽中街、沈陽工人會堂、沈陽沈鐵建立了“劉老根大舞臺”,還分別在北京、哈爾濱、長春、天津等地設立了“劉老根大舞臺”劇場,整個東北三省及河北、北京一帶幾乎被“本山大叔”統統“占領”。特別是位于沈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臺”旗艦劇場,一年四季都是一票難求,已成為沈陽市繼“一宮兩陵”(故宮、北陵、東陵)之后家喻戶曉的文化景觀。
現在“劉老根大舞臺”不僅當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8年,趙本山還當選為曲藝類東北二人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資源的有效整合讓“本山大叔”嘗到了甜頭,“本山傳媒”的產業也開始集中于四大塊:演出業、影視制作業、電視欄目業和藝術教育業。
電視劇《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等先后在央視一套播出后,連創央視當年電視劇收視率冠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綜合效益,其徒弟徒孫不僅有了露臉的平臺,連趙本山也因此由“小品王”一躍而成為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名導”。
在趙本山董事長的英明領導下,在“本山大叔”的整合營銷思維下,“本山傳媒”有自己培養的藝人,培養出來的藝人有自己表演的平臺,使得資源共享,大家共贏。
雖然“本山大叔”及“本山傳媒”弘揚的是“綠色二人轉”和“東北優秀民間文化”,但營銷的本質是共通的,希望在時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我們的企業能多多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各種資源,讓品牌巧借四兩、以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