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前狀況:不毒舌就做不了職場節目的主持人?至少張紹剛是這樣。對劉俐俐,他竟然形容對方“笑容狂浪”;吳錚真說想要做教育界的LadyGaga,也被他質疑:“到底是真才實學,還是嘩眾取寵?”郭杰暈倒時,張紹剛的第一反應是揪住對方衣領,質疑道“你是在表演嗎?”還有網友指出,在其他職場節目中,也曾出現過主持人說話刻薄的情況。
并非每個主持都是毒舌,比如《職來職往》的主持李響(微博)就很溫情。“有一個從小練體操的小孩,小時候曾遭遇過家暴,父親又自殺,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的堅強讓李響感動得快哭了,并用一些話去鼓勵他。”在蔣宇看來,這是一種真實的情感流露。
想當年相親節目最盛行的時候,為了營造節目氛圍,臺上牽手臺下分手的情況不少。如今職場節目上成功求職者也不少,那他們是否也像當年的相親節目那樣,拿到求職推薦信也不過是所謂的“走過場”呢?采訪《職來職往》宣傳負責人陳曉曉,她告訴筆者,在《職來職往》每期節目播出的開始都會有短片對求職成功者做一個展示,雖然現在尚未有統計數據,但據她所知,已經有一大批很好的求職者在通過節目組找到工作的單位干得很不錯。
通過這檔節目成功求職的人已經不少。她很客觀地向筆者介紹道:“可能每一場節目里求職成功的人數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通過節目拿到求職推薦信的一些求職者,有一些已經在這些單位工作,而且還不錯。我們節目不包辦找工作,只是給求職者提供實習或者試用的機會,接下來能否成為正式員工,其實也是靠求職者本身的能力。”
在美國打開電視機,一圈頻道轉下來,大家覺得節目大多與國內電視上熱播的那些似曾相識:十六個面試者競爭一個職位、求職者PK眾考官、火藥味兒濃郁的求職節目現場、言語苛責的評委和不服氣的選手……同是求職類選秀,卻一眼能看出差別,美國版的有沖突,卻不乏理解和尊重,情理畢現,而中國版充斥著語言技巧和情景戲劇性,卻顯得過于情緒化和武斷。而從什么時候起,中國電視節目中對求職者的橫加指責已經成為了一種消遣。而我們又確實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尊重職場文化卻又踐踏職場尊嚴,崇拜青年創富者,但卻輕視那些還充溢著稚嫩的年輕面孔。
在中國的職業秀場中,最容易看到的場景就是:幾個道貌岸然的企業老總,高高在上地坐在龍椅上,他們手里握著決定選手生殺大權的遙控器,在現場威嚴感十足。而美國的職業類節目中,整個過程選手與評審坐著說話、平目而視,對等溝通,甚至為自己的去留激烈辯論。在基于平等的前提下,一切形式的爭取都是被默許的。
就中美職場文化的差異而言,中國的求職者往往居于弱勢。泱泱就業市場,何愁尋不到人才。而在美國,為了吸引人才,公司可以替新晉職員買房子、置喬遷費,甚至解決其一家老小的保險,而這都只是最基本的福利。美國職業文化中,給予人才最基本的尊重,無論是在日常相處還是薪資待遇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此來看,中國目前求職類節目中所充斥著的各種對選手的輕蔑和傲慢,也不難理解了。
也如同中國現在位于風口浪尖上的“毒舌”評委們,在美國職場選秀節目最先興起的那幾年,與其他較早興起的選秀類型一樣,刁鉆、刻薄的行語風格一直為職場評委們所推崇。而近幾年來,美國電視界關于“公益與良心”的討論一直未止,美國的電視人認為,選秀類節目應該在娛樂之外,回歸服務性和公益性的基本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當前《學徒》等一些成功美國職場節目身上看到,評語犀利的風格雖有保留,但評委與選手之間互動而出的真知灼見成為一檔職場節目更賴以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