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價值中國
次
推薦學習: 國學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飲,終身受益。承載先賢之智,得大師親傳。歡迎走進“遍天下桃李萬人,當代國學之塾”《中國國學百家講堂與智慧傳承班》,校友報名學費優惠26800元 人包含(參禪、問道、朝圣三次游學)
中國國學百家講堂特惠報名中>>
《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一。而很多人喜歡《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不僅因為他神通廣大,而且還因為他曾經有一段轟轟烈烈的創業經歷。孫悟空在參加這個取經團隊的之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自主創業,自己做老板、做事業,是一個只有西天如來佛祖才能制服的厲害人物。而加入取經團隊之前,剛開始他占花果山為王,接著大鬧天宮后自稱齊天大圣,最后經觀音點化后才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孫悟空用彪悍的人生,演繹了精彩的職業生涯。他有許多職場人士夢寐以求的三件本事:七十二變、筋斗云和火眼金睛。 一、“七十二變”——適應各種角色和崗位的能力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變什么像什么,不僅維妙維肖,而且能以假亂真。其實“七十二變”的難度不在于“形”而在于“神”,從一個形像到另一個形像的變化,好比從一個崗位到另一個崗位。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角色的轉變,而是心態的調整。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最開始都是從基層做起,甚至要經歷很多不同的崗位。但無論是身處哪個崗位,工作中都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覺得上面頭布置下來的任務怎么這么不合理,出了事情也不知道處理,就會拿下面人當擋箭牌。覺得同事怎么這么不合作,又笨又懶,這樣下去項目絕對不可能按時完成。這個委屈的時候一定要想一想孫悟空,出身只是一只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猴子,雖然大鬧過天宮,也上過仙界,但不拒絕變化為另外一種動物,哪怕是一只蚊子。事實上,每一種變化都是一種能力,而在職場中每一個崗位也都是一次鍛煉,“七十二變”就是七十二種能力。 有人說人生如戲,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充斥著不同的場景,社會好比人生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在不同的場景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同時也擔負著不同的責任。而作為社會舞臺上的“扮演者”,要想唱好社會舞臺這場大戲,每個演員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適應不同的“場景”中不同的需要,還要根據自己的角色去完成各自的不同任務,以履行社會賦予角色的各項職責。 二、筋斗云就是行動力 筋斗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快速,只需要翻一個跟頭的功夫;另一個是遠,一個筋斗云就可以十萬八千里。正是具有了這兩個特點,才能讓孫悟空總是出奇制勝,用最短的時間找到降伏妖怪的方法或“神仙”。職場生涯亦出此,需要有筋斗云的這兩個特點,一是快速反應能力,二是耐力和堅韌性。 首先說孫悟空的快速反應能力。孫悟空的行動效率非常高,一是只要做決定馬上就行動,二是一個筋斗云就是十萬八千里,馬上能夠到達目的地。你看他每次被妖怪用法寶降住逃出來后,馬上又到洞前叫陣,對方還沒有休息他就又來了,這樣的侵擾策略令妖怪筋疲力盡,既沒有吃唐僧的時間,又沒有吃唐僧的心情了。搬救兵的事情,筋斗云更是派上用場,多遠的距離轉瞬間就是一個來回,妖怪還沒有休息好,這邊救兵就到了,為救唐僧迎得了充分的時間保障。 而關于堅韌性和耐性,在遇到各種困難和各色妖魔鬼怪的時候,孫悟空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目標很明確,如果唐僧被妖怪捉住,為了保護師父不被妖怪吃,他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變成小飛蟲、變成水果,繼續與妖怪死纏爛打,搬救兵……總之,只要是能想到的辦法,他都不會放棄。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盲人過橋》
有個盲人經過一條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橋,從橋上摔下,兩手抓住了橋欄。他戰戰兢兢地抓緊欄桿,自己估計松手后肯定會掉進深淵里。過路人告訴他:“別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緊抓著欄桿高聲呼叫。時間長了,手上累得沒力氣了,一松手就落到橋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來,說:“嗨!早知道橋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讓自己受這么長時間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這個盲人是有些夸張,但企業管理中常常會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寧可把下面想的恐怖點,預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這個是危險的,所謂的憂患意識,要把問題想得更加復雜點,把問題想得更加困難點,這從某種角度而言沒有錯,但對企業戰略來說是存在問題。
企業戰略過程中對于未來預估,往往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某種預估將會對當下的行為發生扭曲,企業會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無謂的因素上。寧可想得復雜點,不要想得太容易,這種思維其實是掉以輕心的反面,中國人有句話叫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從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業管理中,若沒有這種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會事倍功半,當然有這種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鵝現象在當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論與模式如此之多的當下,企業著眼于當下的未來預估,將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