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領導者的領導行為表現為依賴高度集權和超凡的個人能力進行管理和領導,是一種英雄式領導。
現在職場上工作的年紀最大的群體應該是六十年代人,當然還有很少量的不足以形成群體效應的五十年代的人。作為職場上最資深的一代人,六十年代的職場人自我評價是:我們是辛苦的一代。實際上,在職場上的其他年代的人看來,他們又是令人羨慕和信服的一代。事實上,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人稱五十而知天命。生于六零年代的職場人士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辛苦勞作,無論是已經身為 企業管理 者,還是在平凡崗位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對這個時代的日新月異都充滿期待和感恩。他們是吃過苦頭的人,所以容易滿足而懂得珍惜。
是幸福還是辛苦?
60年代職場人常用“辛苦”、“壓力巨大”來形容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于計劃經濟之下,吃過不少苦,肩扛各種責任,也正因如此,他們少了很多自我。那時候找工作并沒有太多自主權,都是國家包分配為主。然后埋頭苦干,愛崗敬業的在一家企業干到底。當然,那一代人也經歷過企業改制,下崗待業等煎熬,但他們依舊保持樂觀,積極創業或另謀生路。踏踏實實的打理生活,把日子過的紅紅火火。
60后們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進入高校讀書的。經過多年的職場生涯,他們的閱歷不斷增加,知識技能卻未必能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但他們從不諱言自己的不足。雖然笑言“三歲一個代溝,我們之間已是千溝萬壑”,但他們也毫不介意向后輩學習。看看那些 EMBA 班,里面有不少學員都出生于60年代。
雖然他們是嚴謹保守的一派,但對于時下新興的網絡工具也能積極接納。當然,這些對于他們而言,僅僅限于工作中的工具使用。
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機構團體,在管理高層的隊伍里,“60后”占了大多數席位。他們苦心經營,頑強拼搏多年,終于在最后笑傲職場。在后輩眼中,他們儼然是成功人士的代名詞:名利地位皆在60后的掌握中。
有研究表明:以“60后”為代表的核心領導管理哲學以“英雄式領導”為主流。在對國內多家企業管理者的一項調查中,在回答“哪些人對你的管理理念形成的影響最大”時,被訪人提及最多的是曾國藩、胡雪巖、康熙和柳傳志等。這些人物的共性是:第一,威嚴、讓下屬敬畏、能有效監督下屬行為;第二,善于通過嫻熟的政治行為或者高超的為人處世技巧獲取資源。這類領導者的領導行為表現為依賴高度集權和超凡的個人能力進行管理和領導,是一種英雄式領導。
換一種思路管理
一位“60后”的領導這樣評價“70后”、“80后”、“90后”的員工。他說,如果我給員工一個很難完成或者員工不想做的工作。“70后”員工大部分是從團隊和服從的角度思考,“表示工作有困難,但我希望和某某合作一起完成”。“80后”的員工大部分會從個人角度思考,找各種理由推脫,拒絕完成工作。而“90后”的員工則更直接,“我不喜歡干”或“我不想干”。
沒辦法,更多時候是“60后”領導不得不改變多年的管理習慣,試著去適應這些“新新人類”的思維,調整自己的管理思路。
60后的表白:
我們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肩上的負擔很重。工作中,老板的期望、新人的追趕也讓人不得喘息。重壓之下,有的人健康亮起紅燈。60年代的人不服老,但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健康狀況又讓人感嘆:“歲月不饒人!”
70年代旁觀(樊婕,服裝廠工人):
提起“60年代”的哥哥姐姐,70年代職場人的臉上頓現羨慕的神情。有蒸蒸日上的事業,有美滿幸福的家庭,有難得一遇的學習機會,這成了大多數出生于70年代的職場人對“60年代”的評價。在他們眼中,壓力與困惑與“60年代”并不沾邊。
60后回復(程科,私企經營者):
你們只看到光鮮的表面,實際上我們也有壓力,也有困惑。就算是身居要職,也要日思夜想操心企業發展啊,事業前途啊。你們羨慕我們的成功,我們卻眼紅你們的年輕啊。“長江后浪推前浪”,終有一日,你們也會到達這個位置。
80年代旁觀(Joan,平面設計師):
我們的大老板、小領導,統統都是60年代人士,職場中的實力派主角,非他們莫屬。我看到60年代的同事統統稱為“老師”,他們就算不掌握實權,也靠著年齡的優勢,掌握著老板對他們的信任。也許他們輕描淡寫一句評價,就能影響我們的去留和未來。
60后回復(周鳴, 銷售 總監):
江山輩有人才出。年輕人,這些資歷和實力都是熬出來拼出來的,但未來是屬于你們的,好好干下去,你們會有收獲的!
90年代旁觀(任杰,銷售代表):
對于初出茅廬的90后而言,似乎除了自己的同齡人,其他都毫不留情的歸類為“老人”了,“60后”?這對他們而言,似乎都太遙遠了。或許,深居簡出的大老板就是“60后”吧?可他們太神秘了,一年到頭除了年初的新年致賀和年終聚會時,才能看到他們露個臉發個言。日常交流?幾乎沒有。或許他們已經是“功成名就”,自個享受著生活,讓手下去打理工作吧!
60后(老李,財務經理)回復:
想當年,我們吃過的苦、走過的路……這一說起來,貌似一部漫長的血淚史,可實際上,時至今日我們也絲毫不敢放松,也從來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松懈。只是要考慮的問題更高層,日常事務交由后輩去打理,但公司決策層面還是要操勞。你們只是揣測我們在享受生活,卻不知這背后我們的付出和辛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