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式”員工最缺什么?
近年來,很多企業(yè)推行“賽馬不相馬”、“員工動態(tài)考核”、“末位淘汰”、“競聘上崗”等措施,通過加強 績效 管理 和搭建職業(yè)晉升平臺,營造競爭的外部環(huán)境,對員工施加壓力,督促員工保持活力和進取心,促使員工不斷改變、進步、提高。少有企業(yè)從員工的自身需求出發(fā),針對不同類型的員工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企業(yè)要對“窮人式”員工進行積極的引導、管理和幫扶,就必須先了解“窮人式”員工最缺少的是什么?要知道這一答案,先得弄明白“窮人最缺少什么”?
法國的一位年輕媒體大亨巴拉昂,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迅速躋身于法國五十大富翁之列,198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國博尼比醫(yī)院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把他的4.6億法郎的股份捐給博尼比醫(yī)院,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療研究;另有100萬法郎作為獎金,獎給揭開貧窮之謎的人。
巴拉昂去世后,法國《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一份遺囑,他說,我曾是個窮人,驅(qū)使的時候卻以一個富有的人走進天堂,在跨進天堂的時候,我不想把我成為富人的秘密帶走,現(xiàn)在秘密就鎖在法蘭西的中央銀行我的個人保險箱內(nèi),保險箱的鑰匙在我的律師和兩位代理人手中。誰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什么”而猜中我的秘密,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經(jīng)無法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他而歡呼,但是他可以得到100萬法郎,那就是我給與他的掌聲。
遺囑刊出之后,《科西嘉人報》收到大量的信件,有的說巴拉昂瘋了,有的說《科西嘉人報》為提升發(fā)行量在炒作,但是還是有抱著僥幸心理寄來了自己的答案。
絕大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窮人還能缺少什么?當然是錢了,有了錢,就不再是窮人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一些人認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沒有遇到好的時機:股票瘋漲前沒有買進,股票瘋漲后沒有拋出。總之,窮人都窮在背時上。另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友愛。每個黨派的人士上臺前,都給失業(yè)者大量的承諾,然而上臺后真正關愛他們的又有幾個?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答案,比如,窮人最缺少的是漂亮,是皮爾卡丹外套,是《科西嘉人報》,是總統(tǒng)的位置,是沙托魯城生產(chǎn)的銅夜壺等等。
總之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巴拉昂去世周年的紀念日,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jiān)督下打開了那只保險箱,在48561封來信中,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中了巴拉昂的秘訣,蒂勒和巴拉昂都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即成為富人的野心。在頒獎之日,《科西嘉人報》帶著所有人的好奇,問年僅9歲的蒂勒,為什么想到是野心,而不是其他的。蒂勒說:“每次,我姐姐把她11歲的男朋友帶回家的時候,總是警告我說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巴拉昂的謎底和蒂勒的回答見報后,引起不小的震動,這種震動甚至超出了法國,波及英美。
同理,“窮人式”員工最缺少的是“野心”、“企圖心”或者說是“強烈的欲望”,英文是“ambition”。用國人較為接受的話說,“窮人式”員工最缺少的是:抱負、雄心、決心、信心、恒心、上進心、事業(yè)心,缺乏正確的、健康的、積極的渴望、理想、追求和信仰等等。所以,“窮人式”員工或強或弱、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征: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志向和抱負,對人對事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缺乏百折不撓的精神,不能控制不良欲望,缺乏熱情,過分小心謹慎,自我溺愛、自大和虛榮,對人冷漠、懷疑、妒忌,做事保守、拖拉、猶豫,面對變革 和突發(fā)事情,時常憂慮,恐懼,畏懼等等。根據(jù)以上特征,這里將“窮人式”員工歸為“得過且過型、自我滿足型、循規(guī)蹈矩型”三類。下面將對不同類型的“窮人式”員工進行分析,對癥下藥,找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如何引領得過且過型“窮人式”員工?
先從第一則“富人和窮人的故事”說起。
一個富人同情同村的一位窮人,于是送給他一頭牛,希望能夠開墾出一塊致富的黃金地。
窮人剛開始也滿懷希望地開始奮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過了一段日子,窮人想,這樣致富太慢了,如果既可以解決一下當前的困境,又可以迅速致富就好了。
于是,他把牛賣了,買了幾只羊,吃了一只,他想剩下的幾只留下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
窮人又把羊賣了,買成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這樣不但可以致富,而且還可以經(jīng)常有雞蛋吃。
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當?shù)絹砟昵f稼成熟收割的時候,窮人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只雞。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窮人從此聽天由命,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么改變。
最后,窮人把最后的一只雞也賣了,干脆,買了一瓶酒和一疊小食。當富人滿懷希望來看望朋友的時候,發(fā)現(xiàn)窮人正醉倒在破茅棚中。
對于這類“窮人式”員工,授之魚,不如授之于漁。故事中作為企業(yè)組織或員工主管的“富人”,僅僅是提供員工(窮人)進行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一個長遠的工作目標,幾乎沒有及時鼓勵和幫助員工度過難關,明顯地缺乏對員工工作質(zhì)量、工作過程的監(jiān)督,以致窮人不能順利脫貧,反而認定“窮困”的天命,把“窮困潦倒”作為一種不可改變的宿命。
這類“窮人式”員工得過且過,自律意識薄弱,工作能力較差,“富人”在給與“窮人”資金的同時,應該幫助員工厘清目標,教會窮人致富的方法和堅定的信念。
美國詹姆斯·E·艾倫在《思考的人》一書中提到,“在生命中沒有一個中心目標的人,很容易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諸如憂慮、恐懼、煩惱和自憐等情緒的困擾。所有這些情緒都是軟弱的表現(xiàn),都將導致無法回避的過錯、失敗、不幸和失落。”企業(yè)引領這部分“窮人式”員工,必須加強過程控制和日常監(jiān)督,把長遠目標和重大工作任務進行細化成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和小任務,每當員工達成一個小目標、任務,企業(yè)應該進行及時肯定和鼓勵。當員工達成目標、任務遭遇困難的時候,企業(yè)應及時提供幫助,為員工排除障礙,讓員工堅定“必勝”的信心,最終摘取到成功的果實,分享到勝利所帶來的喜悅和幸福。
如何引領自我滿足型“窮人式”員工?
第二則是廣為流傳的“富人和漁夫的故事”。
一位剛捕完魚,飽餐了一頓的漁夫在沙灘上曬太陽,一個富翁走過來問:這么好的天,你為什么不去捕魚?
漁夫說:我已經(jīng)捕過魚了,現(xiàn)在在享受太陽!
富人說,這么好的天,你怎么不多捕些魚呢?
漁夫反問:為什么要多捕些魚?
富人說:捕多些魚你就可以拿到集市上賣,然后你就會有更多的錢。
漁夫回答:有更多的錢做什么?
富人說:有了更多的錢,你就可以買一艘大船去捕魚,還可以雇傭幾個幫手。
漁夫問:買大船,雇傭幫手干什么?
富人覺得窮人苯得很奇怪,便說:有了大船和幫手,你就可以賺更多更多的錢,你可以多買幾條船,捕大量的魚,直到賣不完,開魚類加工公司。
漁夫問:然后呢?
富人說:然后賺大量的錢,多開幾家公司,做董事長。再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樣,能舒舒服服的在這里曬太陽了。
漁夫笑著反詰到:那我現(xiàn)在不正在曬太陽嗎?
拋開管理學上X理論、Y理論,以及Z理論對這則故事的不同評價。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該漁夫尚處于最低需求,也就是溫飽階段中的生理需求層次。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生理需要時期也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也就是說,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qū)動行為。
很明顯,漁夫正處于把舒舒服服曬太陽這種較低層次的需求作為動力、滿足,完全不考慮將來的安全需求,比如明天是否會是暴風雨,沒有捕魚的日子會不會有太陽曬,或者以后年老體衰的將來,有沒有足夠的財富積蓄,能夠支撐自己不用工作也能曬太陽。更不去關心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富裕階段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