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家中型的港資鞋業公司工作,耳聞目睹了企業的三次變革。從那時起就在思索,企業到底該怎樣變革?變革的理想狀況是什么?怎樣才能確保變革的成功?變革的階段性成果如何適應企業的發展?
這家企業的老板是中國變革 開放之初、首批來特區創業的有識之士。象當年眾多創業者一樣,每日 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婆,穿行于上下班的人群之中。若遇夜晚通宵出貨,他就守在工廠、睡在辦公室。就是這樣一路千辛萬苦地打拚過來,到了香港回歸的前一年,企業已發展逾千人。然而,十幾年來老板不斷地透支體力和精力,此時再無法支撐繁重的管理壓力了。于是老板謀劃起第一次變革,希望突破瓶頸。變革其實很簡單,就是廣納賢士,“千金買骨”、不惜重金。那個年代香港 制造業 內流行著刮“臺”風,就是企業盛行聘請臺灣 企業管理 干部。因為臺企干部懂技術、懂管理、按現在話說是 執行力 強。功夫不負有心人,老板終于從廣州某“巨無霸”的鞋業公司“挖”到一位大干部——協理(直接輔助總經理工作的高管)。這位協理確實雷厲風行,一次就空降了除財務外的60多位各職能的干部,進行了組織架構地徹底重組和人事調整,將企業各部門原有的班長、組長、課長、廠長全部換掉,有的“靠邊站”、有的降職、有的離職……。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變革 成果是尉然壯觀,可謂干脆利落執行到位!即便是實施前蘇聯經濟“休克”療法的戈爾巴喬夫,就力度而言也自嘆弗如。然而結果卻強差人意,生產現場仍然是一片混亂,單小、款多、急單、插單、停工待料、生產計劃一改再改、材料交期一誤再誤、出貨船期一延再延。品質更是無法控制,現場有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流水線上不管鞋子大碼、小碼、不同款式、也不管男鞋、女鞋、童鞋、老人鞋、各類功能鞋,統統一起下線。就象逛集市一樣,開始時大家還走在一起,可是經過百米流水線的五個工段后,鞋子就亂成一鍋粥。左腳找不到右腳、“夫找不到妻”、“妻找不到夫”,“孤男剩女、鰥寡老人”比比皆是,堆積糾結在流水線的尾部等待配雙配對,流水線的車間成了名副其實的鞋子配對倉庫。生產現場的混亂如此,新舊干部管理文化的沖突也因此引爆。那辦公室和生產現場,常常成為雙方指責、爭吵、推諉、激烈交鋒的戰場。面對如此難堪之局,老板只好無奈地宣布,歷時六月之多的變革 痛苦地終結。
首次變革 的失利讓老板似乎長了見識,企業確實要人才,但不能空降這么多。一方面“靠邊站”的老干部們重回崗位,另一方面新一輪的變革 正在不溫不火地進行著。“臺風肯定要刮”,但要小一點,別傷了筋動了骨。一時間,生產廠長、技術經理走馬燈似地換,久而久了,“能人”沒了勁兒,員工泄了氣兒。
在業務萎縮、管理失控、企業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第三輪變革 開始了。老板找到一位行業內業績卓著的總經理來承包公司。新人自然帶領著自己的核心團隊介入,進行資產與庫存盤點、工作例行交接。盡管新的變革 沒有了疾風暴雨似的換血,同時注重了善待員工、重整士氣、以致工廠狀況呈現向好的趨勢,但終因出租方與承租方在利益上無法達成共識而草草收場。這時我已隱約地察覺到,企業變革需要從更深的層次來考慮利益雙方的博弈。
新世紀的元年,我又任職于一家港資企業,除了職位所賦予的工作外,還負責啟動和推行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具有西方管理思維的董事局明確提出“不要證書而要真正用這個系統”去管理企業,即包括工作品質在內的全面品質管理;必須達成根除企業“人治”、實現企業“法治”的目標。
這個項目持續了五年之多,雖然幾經周折、多番折騰,但最終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完成了董事局的目標。其間,盡管有紛至沓來的“高管本土化”、架構重組、人事變動、經營業務的重大調整,然而歷久彌堅的團隊控制之靈魂始終左右著公司的運營。如今企業已三十而立,管理有道、運營有方,在業內相當活躍,是真正的隱型冠軍。 投身管理咨詢行業后,在與眾多民營中小企業的同甘共苦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企業的“舵主”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大的隱憂是什么?“五虎上將”沙場一戰便有分曉,而誰堪“白帝托孤”?匆匆人群撲朔迷離,有什么穩妥辦法可以解憂?公司的過去和現在是靠老板個人威望一統江山,展望未來靠什么來保證企業永續經營呢?誰來經營呢?能否經營得好?答案已在問題中。企業管理失控、經營困難的根源在哪?匯源果汁08年沸沸揚揚嚷著“突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正是痛苦于沒有核心的管理團隊嗎?不正是沒有運行團隊控制系統嗎?因此,要走出管理失控的怪圈,走向永續經營的正道,必須運行團隊控制系統。這就是企業永續經營為什么要堅持團隊控制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