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著認準的方向,堅定不移的去探索,堅持不懈的去探索。因為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編者按:
他是海爾神話的締造者,亦是中國當代企業家群體的榜樣人物,身為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的張瑞敏,不僅將海爾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推向世界,而且身體力行打造出一套海爾模式,管理圣經。
2011年6月17日,張瑞敏榮膺全球睿智領袖精英獎,在發表獲獎感言同時分享了自己的管理心得。張瑞敏表示,很多全球知名的企業不能成為百年老店,關鍵是沒能成為一個那個時代的企業。而要成為這樣的企業,就得根據不同的時代尋找創新的商業模式。
張瑞敏指出,商業模式對于一個企業尤為重要,而中國企業到現在為止,沒有屬于自己的管理模式,都是學習西方的,也在一直不斷的探索。張瑞敏稱,不管如何,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因為只要找對路,就不會怕路遠。
以下是張瑞敏演講實錄摘選。
張瑞敏:
企業垮臺一定是突然之間
差不多九年前,我偶然從《財富》雜志看到一個忠告,“成功是失敗之母”。這些年來,我一直把這個封面的照片擺在我的辦公桌上,我覺得它對激勵我今天能夠站在這個會場上有非常大的作用。
封面上面有一句話,“企業為什么失敗”。下邊也有句話,就是“首席執行官總是為企業失敗尋找借口,但是根源就在他們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這句話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篇文章又做了詳細的分析,犯的是什么錯誤呢,就是因為你曾經或許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思維定勢迷住了你的雙眼,對外界的變化不再當一回 事,對內部出現的問題,可能就不太注意,而且正如這篇文章所說,企業垮臺的時候不會是一點點垮掉,一定是突然的。
這個忠告對企業來說非常必要,非常有用。由此,我也在想,怎么樣避免陷入由成功帶來的思維定勢,避免從成功向失敗轉化。我有兩點體會:
第一,企業競爭中不應存在成功的概念。
對企業的 經營管理 模式,成功的概念應是追求不間斷的創新,如果是為了追求創新無止境,在企業的競爭中就不應該存在成功的概念。因為所有的成功,假定說別人說你是成功的,它一定是過去時,一定是昨天的,那么今天要做的是追求比昨天更高的目標。當一個人站上冠軍領獎臺上的一瞬間,他已經不再是冠軍,而是 必須要為下一個冠軍而努力。
第二,如果一個企業被大家認為是成功的,那么它一定是符合了時代的要求。
西方有句諺語,“臺風來了,豬都會飛”。也就是說,如果你趕上好的機遇,可能很快就能發展起來,但是你下一個機遇會不會降臨到你頭上呢?就不一定了。比如中國變革 開放以后的80年代,我們開始做電冰箱的時候,全國有300多家冰箱廠,但是現在只剩下幾家。
所以我認為企業具有時代性,你只有不斷的抓住機遇,才能持續發展。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0年到40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時代的企業。既然要想成為一個時代的企業,就應該在新的時代創出新的商業模式。
我個人覺得,企業競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個企業采取了什么樣的商業模式來決定的,而商業模式的成敗是由客戶價值主張來決定的。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能否創造這個時代的客戶價值。
找到商業模式這條路
商業模式能不能真正成功,能不能持續創新,重要的是在員工。所以在我們的設計當中,員工成為創新的主體。我們集團有一句話,叫“我的用戶我創造,我的增值我分享”。就是說每一個員工,都有他的用戶,都要給用戶創造價值,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增值部分可以來分享。
很多西方的企業都有一句口號,叫“股東第一”,但是我不太認可這個概念,我認為“股東第一”應該是企業經營的結果,但不應該成為目的。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創造客戶價值,為了能夠創造客戶價值,就必須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創新空間,只有為員工提供這個創新空間之后,他才能保證用戶價值的實現。
如果說,員工和用戶結合在一起,能夠創造價值,那么股東的利益就是必然的結果。其實我們自己就是這樣,我們在上海和香港各有一個 上市 公司,我們進行模式創新之后,公司利潤增長得很好,受到股民的認可。其實,股民看中了你的商業模式對盈利能力的提升。
我們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商業模式)的力度,但是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從內部來講,中國企業到現在為止,沒有屬于自己的管理模式,都是學習西方的。但是學習西方的時候,大多學習西方的管理工具。比如說,剛剛變革 開放的時候,我們主要學習日本全面質量管理,后來又學習六西格瑪等很多管理工具,但是真正從理論上來指導中國企業怎么做的,沒有。
從外部來講,我們也想學習國外在互聯網時代非常成功的管理模式,進行了很多探討,但現在還很難找到一個成熟的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們主要靠我們自己來摸索。
從我自己來說,我的出 國學 習交流也經歷過三個不同的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到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90年代之后的一段時間,主要是到海外建立工廠,把產品出口到國外。可以說第一階段是引進來,第二階段是走出去。現在,對企業來說這些工作還一直在做,但就我本人而言,已不再做這些 了,而主要研究管理模式。
我現在出國主要是到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國際上一些大企業家、管理學者、商學院,還有做得好的企業進行探討。去年我還到美國一個超市交流,他們在自主經營這方面也做得不錯,包括亞馬遜(微博),都是在互聯網時代做得很好的企業。但是他們也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大型企業進行組織顛覆會面臨很多挑戰。
雖然困難不少,但是我們自己認定了這個方向是一定要做下去的,而且到現在為止,也達成了初步的效果。去年歐洲的一個統計機構把海爾評為“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我們的戰略 績效 也有很大變化,去年海爾的營業收入增長了9.2%,但是利潤增長了77.7%,利潤增幅是收入增幅的8倍。為什么利潤會大幅 度增長呢?就是因為一部分自主經營體變成利潤中心,為了實現更高的利潤,不斷的創造更多的用戶資源。
比利潤增幅更重要的指標是現金流。海爾現在營運資金周轉天數現在可以達到負的十天,中國 制造業 的企業中達到負數的還不多,這方面曾經做得最好的企業是美國的戴爾(微博),它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負的三十多天,這也是模式創新帶來的積極變化。
由于時間關系,我不能詳細的陳述。總而言之,朝著這個方向,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下去,堅定不移的去探索,堅持不懈的去探索。因為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