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飛利浦公布的2011財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85%。鑒于糟糕的業績表現,公司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減4500名員工,以達到削減8億歐元開支的目標。而國內最大的LBS(地理位置簽到服務商)之一嘀咕網也展開了大幅裁員行動,預計70%的員工將飯碗不保。消息一出,人人自危。
事實上,裁員在業界早就不是新鮮事。今年年初以來,除了之前的諾基亞、諾西傳出裁員風波,愛立信和LG眼下可能也得面臨裁員的難題。目前,業已實施或出臺裁員方案的巨頭企業還包括思科、RIM、德國電信等。
隨著歐債危機的擴大和蔓延,世界金融體系受到沖擊,全球需求減弱,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高,裁員瘦身已成為一些企業的不二做法。
目前,企業裁員主要包括經濟性裁員、結構性裁員和優化性裁員三種類型。一般來說,以后兩者居多。由于業務萎縮和營收下滑,調整產品結構和公司發展戰略,調整人員的確有必要。但如果寄望裁員來實現企業扭虧為盈,或步入復興,或搶食蛋糕,則往往難以如愿。這已有前車之鑒,2008年富士康變相裁員20%,最后聲名掃地,得不償失。
從被裁對象來看,容易導致他們對職業產生迷惑和恐慌,對雇主不再輕易信任。
對留崗者而言,他們雖保住了飯碗,但也失去了安全感,不知道哪天被裁的命運會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對公司的心理契約和信任被徹底打破。據了解,許多員工在目睹裁員之后往往會萌生退意,在就業形勢不好時暫時忍耐,當形勢一好轉就會另謀高就。
對企業而言,被裁員工可能帶走企業的技術、信息以及商業機密等,并有可能流向競爭對手,給企業造成潛在的威脅。
此外,動輒裁員還將對
企業文化
、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產生不良影響,導致人心渙散。讀過任正非《華為的冬天》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這段文字:如果華為公司真的危機到來了,是不是員工工資減一半,大家靠一點白菜、南瓜過日子……這是任正非在華為業績蒸蒸日上之時,居安思危,對應對企業危機的一種思考。他給我們指出了另一條出路:面對經濟危機與營收下滑,遭遇寒冬,原來我們還可以不裁員,不散伙,而是抱團取暖,患難與共。
在危機環境下,愿意留下來的每一位員工,也許只能分到很少一杯羹,但企業所給予他的這份情感歸宿,將激發他更多的創造力。況且,這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出一家企業的擔當和責任。
目前部分企業視裁員為“救命丹”,動輒即揮,并非明智之舉。縱觀長壽企業,不難發現,其企業文化底蘊豐厚,淵源深長,對員工的尊重、關懷超乎想象。 企業管理 者必須明白,裁員雖然是一把利劍,但并非救危的靈丹妙藥。危機是一把尺,不僅丈量著企業的智慧、擔當和良心,還將丈量出企業發展路途的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