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員工才能算作企業的人才?有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說過去的人才標準在今天還有多少適用?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企業可能會錯失人才,甚至會付出過多的代價。
遠的不說,就變革 開放以后,我們國家對人才的定義就在不斷發生變化。最初是有學歷者就是人才,后來是有職稱證書者為人才,再后來,文憑泛濫成災后是有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者為人才。這大概也是國企人才的判斷標準。民營企業崇尚“達者為師”——有能耐就是人才。不過,不論國企,還是民企,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獲得晉升的人即有職位者就是企業的人才。這既與我們這個國度官本位意識濃厚有關,也與傳統的科層管理體制有關。以至在不少的企業變成了管理者就是人才,非管理者即一線員工是不能納入人才管理范疇的。
一線員工不算人才,這似乎在不少平庸的企業里成了公開的秘密。年終獎,沒有他們的份,旅游,沒有他們的票,建房,沒有設計他們的門,買車,沒有預留他們的座,人才發展規劃,沒有寫上他們的名……一線員工永遠是分母,分子從來沒有他們的份。這不,阿里巴巴們的員工居住計劃(有的叫置業貸款計劃)一出,好心人紛紛發言:高級人才以及核心人才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如果一家企業普及這種留人方式,那需要多大的財力啊!殊不知,阿里巴巴們的員工居住計劃就是針對普通員工的,而且-全球品牌網-特別說明,企業中高層不能享受!
一 線員工不算人才,是勞動力過剩時期不把員工當人看的產物。站在今天的角度,完全是一種過時的理念。雖然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追求尊嚴、追求人格獨立的人越來越多,拿自己當機器掙錢的人越來越少。如果說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作用的話,我倒認為金融危機給國人上了很好的一堂課:尊重員工,企業才有生存的可能;尊重人才,企業才有發展的可能。君不見,金融危機發生時,珠三角、長三角,許多關門的中小企業,不是沒有資金,不是沒有廠房,也不是沒有設備,更不是沒有訂單,而是沒有干活的員工!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能讓人們警醒?
其實我最最反對的就是把一線員工不當人才。一線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主體。各行各業,特別是服務行業,五一、十一,春節,管理人員休假了,支撐企業運轉的就是一線員工!沒有一線員工,我們管理人員開再多的會,沒有人去執行;沒有一線員工,我們設計再好的圖紙,沒有人去做成產品;沒有一線員工,我們再運籌帷幄,也沒有人去沖鋒陷陣。記得我曾經說過,彎樹直木匠,是人皆為才(可參閱張國祥老師文章《彎樹直木匠,是人皆為才》)。企業會用人善用人,人人是人才。
至于什么是人才,不同的企業一定有著不同的標準。但我認為,任何企業都可以這樣來定義人才:那就是凡是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就是人才,而不論他的學歷、職稱和職位。一線員工只要他能為你的企業創造價值,他就是你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