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的評論是:HRD的角色難做。不作為吧,有人不滿意,說你拿著高管的錢,對公司沒有貢獻;一但有所作為,動的都是“人事”,“人的事”嘛,無非位子、票子,必然是有破有立,不可能人人滿意,所謂“有人得利、無人受損”要從較大的范圍、較長的周期去考量,具體到一個時間段、一個具體部門或個人,存在不滿意是肯定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變革”。恰恰就是這樣的變革,使得我們HRD的“大量積極努力淹沒在少量的負面評價之中”(哈佛商業評論2004年的一篇文章如是說),往往在這些時候,負面評價更突出,于是……
所以,最近在跟朋友和媒體談起HR工作的時候,我經常說的一個觀點是,先人事、后管理。
這里的“人事”,是指作為HRD來說,要深刻理解老板本人、老板的團隊、老板的成功路徑以及公司政治,你未必要百分之百認同,但首先要理解,要知道老板想的是什么。“老板心、海底針”的說法我覺得有些過分夸大了這種交流的難度,事實上,老板也是人,從他的成功經歷、文化教育、生活習慣,你不難推斷、了解他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觀點,且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去驗證和校正你的觀點,問題是:你是否用心嘗試去理解他?是否認為認為這樣做有必要且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HRD沒有理解老板的意圖,不能按照老板的思維立場去組織管理活動,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費力不討好,打個通俗和粗俗的比喻:一只總在主人腳下洋洋自得地走來走去、絆手絆腳的雞,一但客人來了,不殺你、又殺誰呢?理解老板、理解人事,毫無疑問應該是HRD的第一功課,那么,這里的訣竅是什么呢?我覺得關鍵是把握老板的關注點。
通常來說,老板(特別是民營企業)的關注有四點,一是收入,二是成本,三是規模,四是資源。
所謂收入,不用多解釋,如果你做的事能夠給公司帶來業務的增加,老板肯定感興趣。
所謂成本,就是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我曾在一次內訓中立刻指出老板而令眾人驚鄂,我笑答“剛才問桌上花籃多少錢,已經暴露了你自己”-沒有人比老板更關注成本,因為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辛苦打拼而來,花錢是必要的,但必須告訴老板,花錢的回報是什么。
所謂規模,也是老板的心結,都希望做大,如果你做的事有利于老板開疆拓土,有利于企業做大,老板必然認同。
所謂資源,對于老板來說也非常關鍵,因為目前中國企業的經營還是資源導向型,如果你做的事有利于企業延攬到所需要的政府支持、政策支持、自然資源、稀缺資源,老板絕對會支持。
脫離這些關注點去跟老板談所謂管理、變革
,坦率地說,成功的概率比較小,給面子的老板,不打擊你的情緒,但也不會給予深度的配合與資源;直率一點的,干脆把不滿表達出來。
做HRD,不要首先試圖改變別人、包括老板,先嘗試去理解老板,再從老板的角度出發去推敲每一項管理動作的價值,用老板的語言去刺激老板的興奮點,工作開展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從這個角度來說,做HRD不僅僅要靠專業,更要靠人情練達。
先人事、后管理,乃人事經理之不二法門。
(荊澤峰 漢哲管理咨詢(
北京
)有限公司合伙人 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