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關鍵詞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它們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暴露了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個人認為,盡管這三個關鍵詞所體現的問題形式不同,但是實際上它們的根源以及解決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這個根源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原有社會關系的不適應,用教科書上的話,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匹配”。解決之道當然不可能去倒退我們的社會經濟,只能去調整我們的社會關系。
據此,我們有必要先去看一看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眼光高遠,才不會被茅草遮掩遠處的風光。
2010年中國GDP連續兩個季度(二、三季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年超過指日可待;主要農產品及210種主要工業產品排名世界第一;體現大國真正實力的用電量和PPP(購買力評價)超過美國近在眼前。經濟利益的延伸需要政治和軍事的保障,所以2010年度中、美、俄、歐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中國威脅論沉滓泛起;而中國也頻頻展示實力,一手支票(大單采購、銀行貸款、貨幣互換),一手武器(航母、反導、探月),人民幣走出去已是箭在弦上。國際大氣候必然影響國內小氣候,攘外必須安內,分配變革 、關注民生、政治變革 等各種措施也是勢在必行。
勞資糾紛與收入分配變革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首選勞資糾紛和收入分配變革 作為2010年的年度關鍵詞。將二者結合,是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勞資糾紛其實就是收入分配問題。其他的涉及到的溝通問題、平等問題、管理問題等都是末,不是本。
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新聞:2010年5月17日,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工人開始停工,因為波及到當前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以及當前的主流日系企業而迅速傳遍了業內和社會。6月4日,勞資雙方在修改后的集體合同上簽字。受此影響,此后陸續又有幾十家零部件企業出現類似停工,不過最終都經過談判以復工收尾。這些事件,給整個汽車產業鏈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估計停工影響到了約20萬人的工作計劃 ,損失產值約50億、產量約5萬臺、利潤約5個億。
這次事件不僅影響到了一批工人,一批工廠,更給所有關心中國發展的人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有沒有問題?今后如何避免類似問題?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不妨先看一組如下數據(見表一/表二)
從表中簡單的數據就可以看出,2004-2009年,GDP增加了107%,最低工資增加了69%,顯然工資增長低于GDP增長。當然,經濟學很復雜,這樣的簡單比較是不完全準確的。但顯然,現在是到了增長居民收入的時候了,所以我們也看到2010的最低工資比2009年增長了28%.另據人民日報——人民網報道(2010/5/17),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分配份額呈現雙增加態勢,而居民的收入占GDP份額有所下降。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為3.13個百分點,企業的資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幅6.62個百分點;而居民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個百分點。分配過程中存在企業利潤擠占工資現象凸顯。(見表三)
同時,人民日報——人民網(2010/8/17)報道,清華 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認為,政府社保等上繳比例高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各地城鎮職工的社保繳費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概比例為:養老保險,企業交工資收入的20%,個人交8%;醫療保險是企業交6%,個人交2%.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這三險加起來,平均要交4%左右,5項約占去個人工資收入的40%.數據體現得很清楚,現在勞動報酬在分配體系中的比重太低了。我想強調的是,這個結論并不是有人剛剛發現了新大陸,實際是每年都會有人來提這個問題,那為什么今年大家的反響這么熱烈?原因在于經濟發展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從內部發展來看,變革 開放前三十年,我們進行的是資本的原始積累,依賴的是發達國家的市場,所以招商引資是政府的主旋律,出口創匯是企業的考核指標,對勞動力的要求相對來說就是高效率低價值。時至今天,勞動力要素開始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從國外的環境看,外部市場的拓展在下降,中國必須打開內需的市場;從國內環境看,勞動力比重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求提高。綜合來看,今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趨勢就是高素質高價值,或者說高工資時代即將到來。實際上,這既是為中國下一步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的戰略做好人力資源的準備,也是讓人民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保障發展的可持續性。
要提升勞動力的價值,意識最關鍵。我們的各級管理者、老板要看到歷史的趨勢,適應歷史的潮流,改變依賴低價勞動力的盈利模式,過渡到依賴技術創新來產生效益的模式上來。這就要求企業在初次分配上,加大對勞動力的投入,提升他們的能力,激勵他們的士氣。這也要求政府在二次分配上,加大調整的力度,無論是工資政策、稅收政策、工會政策等都要向勞動力傾斜。
當然,在中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變革 還涉及到了壟斷行業、公務員、事業單位等不同性質人群的收入問題,總的變革 方向一定是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向“效率與公平并重”,從“又快又好發展”到“又好又快發展”,最終實現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全體富裕”。
從中國經濟轉型和調整收入分配的大局來說,勞資博弈也是實現民眾工資性收入增加的現實路徑。從長遠來看,妥善處理勞資糾紛給社會帶來的正面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出現較多的勞資糾紛,大家熱烈談論收入分配變革 ,是一件好事,它標識了中國社會發展準備邁上更高一層臺階。也因此,我的年度關鍵詞,首選勞資糾紛和收入分配變革 。
姚波先生 現任職于某大型汽車企業人力資源部,曾就職于廣州本田9年,歷擔車間 現場管理 、員工學習 與發展、人才規劃、內部講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