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時代,語言文字當是最為活躍的要素之一。撫今追昔,歷史的車輪總會在字里行間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文字的變遷也在響應一個時代的風起云涌,并與之同頻共振。可以說,語言文字折射并記錄時代,同時也為時代所重塑和改變。
殷商的甲骨文,證實了一個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諸多與國運生死攸關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見證了一統江山的恢宏,并因為“書同文”的國策實現了從多元向一元的轉變;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記錄了救亡圖存的革命者為探尋出路而前赴后繼、上下求索的歷史,并在新文化運動的號召下煥然一新,順應時代大勢所趨。所以,要想真正讀懂一個時代,應先從讀懂它的語言文字開始。
當今時代,語言文字的形式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而呈現出豐富性與多元性。網絡語言如同顯微鏡、透視儀,以敏銳的視角聚焦社會話題,在不同層面折射國人的社會心理狀態,并以跳躍多變的形式與社會融合互動,不斷豐富著自身的內涵。依托互聯網而興起的語言產業,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語音輸入、大數據檢索等高科技產品,以其專業化、現代化的服務模式創造著與語言相關的財富。時代之新,為語言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藍海,也見證著語言形式在不斷豐富,現代人創造力的源泉在不斷奔涌。
如同硬幣有正反兩面一般,語言文字有新氣象,也不可回避新問題。
網絡語言形式的豐富不可否定,但在無邊界、無底線之下任意泛濫,隨意解構、歪曲語言的本意就應該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蠻生長的網絡語言一方面將現代人情緒的消極面恣意放大,強化部分人的焦慮心理,污染網絡環境;另一方面也在隨意地扭曲語言文字的原意,潛移默化間降低甚至詆毀了語言文化的內涵和其內在思想深度。同時也要看到,對語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對語言純潔性的損害,語言使用失范、失規,語言表達簡單化、同質化等問題一再出現且難以糾正,必然影響語言的生命力,讓規范的、干凈的、詩意的語言在生活中越走越遠。
語言必然隨時代改變,改變的過程中,也極有可能出現片面的強化或局部的消解。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遭遇的還是如何對待語言文字多樣化的問題。時代的豐富性造就了語言文字的多樣化,但語言的個性與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語言文字應該在合理的規范和引導下共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語言生態。我們應該相信語言的自凈功能,但也應有意識地為維護語言的規范與純潔做出努力。唯有這樣,才能緊跟我們這個時代的脈搏,為時代的發展鼓與呼,也為我們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寫照,讓后人看得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