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二、手段單一,把宣傳當成推廣的全部
三、企業家的誤區
跨國公司、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老板或CEO們在企業文化建設上都存在一些誤區,但表現形式卻不盡相同。
跨國公司的母公司一般都有非常強勢的企業文化,子公司能做的事情一般是全盤照抄或者全面移植。但各國、各地區的地緣文化不同,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都會受到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因此,照搬式的文化植入一定會受到子公司人員的抵牾,有時甚至會產生很大的沖突。
國有企業的企業家中不乏遠見者,他們中的一些人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無論是外聘專家還是內部發動,費貲不菲,但效果有限,且難以持久,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個董事長,文化建設又得重頭再來。
民營企業家草根較多,文化建設的實用主義泛濫。什么事情都要立竿見影,多數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有限,認為幾個口號,幾次活動,幾條格言,員工就應該按照企業的要求實現“天下大同”了。
四、文化系統的先天不足
文化的事情要做得有些文化底蘊。企業文化建設一般都要有文化導入,種瓜得瓜,導入什么對結果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從華為基本法、華僑城憲章以來,真正能讓人耳目一新的具有深刻的企業文化意蘊的理念體系、行為體系、物質體系并不多見,有的是千篇一律的、東施效顰式的模仿,膚淺的、古板的文化描述,陳舊的、缺乏創新的傳播方式等,整個文化系統缺乏張力,缺乏與所在企業息息相關的文化個性,不深刻所以沒有穿透力,沒有穿透力所以文化的根系就不發達,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成效可想而知。
五、文化認知上的偏差
企業文化建設是戰略性的舉措,是持久的工程,是一項只有開始沒有結束的行動,更是一件需要智慧、技巧的務實的管理工作。要就一種全新的文化基因植入企業員工的思想“血液”殊非易事。在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的相關部門甚至需要付出比一般的經營管理活動更大的艱辛,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工程做好、做扎實。而嘩眾取寵、文過飾非、淺嘗輒止是一定不會取得成效的,但明白這一點的企業似乎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