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給大家分享個《大約在冬季》的故事。
有一家國內知名的飲料企業,產品供不應求,為了開辟市場,豐富產品種類,滿足經銷商的需求,決定在南方再增加一個生產基地,生產下一年主打的新產品,計劃是國慶節新產品下線。
為了趕工期,老板親自點將,派出副總裁胡總去南方基地督戰,胡總去了一段時間,老板去電話詢問:“多長時間,能夠看見我的新產品呀?”,老胡回答說:“我還不太清楚,我去問問張經理。”,誰是張經理呀,就是南方公司的經理,新項目的現場負責人。老板一聽就來氣了,我讓你去督戰,你卻不知道什么時間生產出新產品,還要問張經理。
一會兒老胡氣喘噓噓地跑回來對老板說:“張經理說了,估計國慶節前不可能了”。
老板一聽急了,大聲地說:“過程我不管,到底什么時間產品下線,你給我一個準信兒行不行?”。
老胡很認真地回答:“我也向張經理反復詢問這個問題,張經理說,大約在冬季……”。這一句話差點兒讓老板背過氣去。
《大約在冬季》是一首好聽的歌兒,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里大家天天唱“大約在冬季”,企業就活不下去了。要知道,為了新產品下線,這家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不只是南方工廠的建設資金,還有前期的廣告投入、渠道的建設、物流的準備等等,經銷商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準備搶元旦、春節這個“黃金檔期”大干一場,飲料行業的特點是晚一季等于晚一年,晚了,就會耽誤一年的生意。
遺憾的是,我們的企業中幾乎每天都有人唱“大約在冬季”,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習慣使用的語言,就清楚地看出我們的含糊文化是有多么的嚴重,一旦有人詢問結果什么時候完成,你就會聽到:估計、可能、大約、也許、差不多、應當是、好象是……,這一類含糊不定的回答。這就是我們執行難難在結果定義不清晰,不清晰的原因是有人故意不想讓他清晰,因為一清晰就等于承諾了,一承諾就等于給自己背上了責任,所以,還是含糊一點好,含糊一點可以給自己留一條后路,這才是執行難的根子問題。
所以,以后公司中,誰要是在回答“何時完成……”這類質詢的時候,再說估計、可能、大約、也許、差不多、應當是、好像是……,我們就要大聲給予打斷,并給予嚴厲地遣責,讓他給我們一個準確的回答,我們要在企業中大聲地說“別給我唱《大約在冬季》,請給我一個確切的回答”。
含糊文化的形成,一是與逃避責任的故意有關,二是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悟道”思維有關。
領導交待任務時說話含糊,說到最后來一句:“你聽懂我的意思了嗎?聽不懂,就好好悟一悟”,下屬這一悟就悟暈了,一干就干出花樣了,執行起來會有好結果嗎?
員工回答問題時,也是文不對題,沒有因果。你問他:“給王總送的禮物送沒有送到?”,員工的回答是:“我已經交給快遞公司了……”,你說急不急人?你再問他:“下周一圖紙應該出來了吧?”,他這樣回答:“劉工出差了,周一不一定回來”,完全是前言就搭后語。
這不禁讓我們又想起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其中有這樣一句歌詞:“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從歌詞本身來講,這一問一答正確地傳達出了愛的意境,愛有多深?月亮最知道,月亮證明,月亮代表我的心聲,你說多美的意境,多含蓄的表白。但是如果在企業管理中也來個“多含蓄”式的回答,“你問我愛你有多深?”,他回答“月亮代表我的心”,咱們公司離關門就不遠了。
如果說“大約在冬季”是有意回避責任,那么“月亮代表我的心”純屬是長期的不量化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大大地增加了企業溝通成本,降低了執行力,需要我們長期地修煉才可解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我們的公司中,在我們的日常管理用語中,從總裁到員工從反對含糊思維開始,從去掉《大約冬季開始》,讓含糊文化在公司內部沒有生存和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