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一書,被許多人稱為21世紀企業經營的智慧之顛。然而,《第五項修煉》之所以對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是作者在組織行為學理論上有著精辟的分析,而是他更像一個嫻熟的教練,幫助引導組織和個人將這些理論演練成個人和組織的一種可操作的技能。這就是《第五項修煉》最大的一個特點--實踐性,可操作性。
但真正要把一個企業辦成學習型組織,首先要把個人的自我超越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起始第一步,要在理念上認識到員工個人的充分發展才是組織生命力的源泉。如果企業將員工看成為企業獲取利潤的工具,員工將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那么,工作就會充滿“不得不”的苦惱。但如果在我們的組織中,將人的自我發展和公司的財務增長看得同等重要,員工就會有效地將組織的目標與愿景和個人的目標、愿景契合一致,看到自已工作的意義,獲得自我超越的真正動力。
“自我超越”真的很神秘嗎?
千百年來,總有一些人想創造更偉大、更新、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些人希望把自己變成一個非常成功、有作為、偉大的人。超越自己的現狀,超越自己,一直是人們追求的愿望,所以“自我超越”是個歷史性課題,人類一直在探索和追求它的真諦。但當我們讀了那些偉人傳記和“成功學”之后,似乎還是不得要領,許多人都會問出相同的問題:什么是自我超越?什么是成功?創造力又是什么?……
以前有許多對“自我超越”的定義:不斷否定自我,不斷挑戰極限,不斷走向完美……但極限在哪兒?完美在哪兒?你依然不知所措。而《第五項修煉》將人們長期以來對《成功學》和《創造學》理論的貢獻,進行了創造性的整合,推出第一項修煉就是“自我超越”讓今天比昨天好。顯然,這種理念易懂,易掌握,易指導行為。
“讓今天比昨天好”,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曾經做到過的經歷。但是正如美國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所說“一個人一生中唯一可靠的保證,就是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所以,自我超越的關鍵在于如何使你的進步發生在你的每年、每月、每天,在你一生中變為自覺行為,使它終身伴隨你,這才能說,你真正擁有它。
誰抑制了你的創造力?
“自我超越”理論認為,人的自我超越過程,就是不斷地去解決一個結構性沖突的過程。那什么是結構性沖突呢?在兩個相反拉力的作用中,由于愿景出現所形成的創造性拉力要使你離開現狀,把你拉向愿景。而情緒張力之所以產生相反的拉力,是因為當你要離開現狀時,由于你心中的一些舊有的信念還存在,而這些舊信念往往不支持你現在新愿景和新行為,這樣就會有一個方向相反的張力,企圖將你保持在現狀。這就是“一個不斷地有所欲,和認為無法實現所欲的沖突。”
顯然創造性張力是使你產生變化、實現“自我超越”的正向力量。而所謂解決結構性沖突,就是要使創造性張力保持緊張,讓它起作用;而情緒張力得以舒解,讓它不起作用。雖然說是兩個張力,但是,它們卻不是對等重要的。因為如果無創造性張力出現,也就無所謂情緒張力,因此,創造性張力才是主導我們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創造性張力上。
什么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從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新事物出現,都是從一個愿景開始;任何一個人的進步,也是從一個愿景開始;任何一個新發明,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也是從一個愿景開始。可以說沒有愿景,就沒有創造力。愿景是掌握個人超越最重要的概念。而愿景本身是什么呢?
愿景就是發自你內心最深沉、最真摯的愿望,它深人你的內心,銘刻在你的潛意識中;它是高于現實的愿望;這個愿望是具體的、明確的。當你用語言描述它時,會在你腦海里出現一幅生動形象的圖像;當你有了它,就會出現創造性沖動,它是創造性張力來源。
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舉出成千上萬個歷史和現實中的例子來證明愿景的作用。馬丁?路德金對“我有一個夢想”的愿景,推動了美國黑人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愛迪生的“讓人類晚上也用不滅的光芒照耀”的愿景,使人類有了電燈;萊特兄弟的“讓人類能像鳥兒一樣飛上天空”的愿景,使人類有了飛機。
我們特別要說,愿景并非只有偉人、聰明人才能掌握。幾乎每個人,都能講出自己生活中有關“愿景”的真實故事。每當心中有了一個動人的愿景,就會創造一段動人的生活經歷。有了好點子,有了熱情,有了進步,大多數人都擁有實現自己愿望的愉悅。
但是,愿景這個概念和我們過去習慣用的“理想”、“抱負”、“目標”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抽象的概念,沒有“假大空”的因子,因為它是你自己理想、目標的具體描述,這種描述會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一副“圖像”,所以它是具體的、生動的、明確的。它容易使我們產生一種承諾,一種必須行動的傾向;而不是引導我們自欺欺人地自我滿足和陶醉。例如“我要在工作中學會熟練使用計算機”,而不是“我要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員工”。前面的愿景一定會有一種力量,拉動自己行動去做點什么。而后面的理想,就缺少這種感覺。這就使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什么我們有時懷有理想抱負,卻在現實中難以行動,依然故我。如何與你的惰性作斗爭?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愿景都能變成現實,因為生活畢竟是多變且難以預測的。而自我超越中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我們可以控制的主觀原因。但即使從主觀原因講,有時愿景為什么依然不能實現呢?是因為情緒張力起了作用。情緒張力存在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它是在人們朝向愿景時,使人感到無力和軟弱的消極信念,讓人維持現狀或退回到現狀,因而使創造性張力作用被降低或抵消。
比如,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被灌輸了許多“真理”,我們相信它是正確的,所以這些“真理”反復地被引用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這些“真理”深深地刻在我們潛意識中,構成了我們的信念系統。這些信念有的正確,有的則未必,而錯誤的信念就會起到反抗創造性的情緒張力作用。于是如何舒解情緒張力就成了我們實現“自我超越”的第二個課題。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必須首先辨認清楚,在我們信念系統中,哪些是負向信念?哪些是正向信念?在自我超越過程中,用正向積極信念代替負向消極的信念,就能使情緒張力舒解。
我們老祖宗有很多“至理名言”,諸如:“知足者常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過四十不學藝”、“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信念,經常出現在我們“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作為情緒張力出現的。設想一下現狀實在令你感到不滿,于是你樹立了一個新愿景,要改變一下現狀。這時有人對你說:“算了吧,知足者常樂嘛!”你會立即感到喪氣。如果這句話是從你的大腦中出現,效果是一樣的;它防礙你邁出新步伐,讓你放棄愿景,它成了情緒張力。
因此,在解決結構性沖突時,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愿景”上,集中在我們想要的“結果”上,這才是一種正向積極、創造性導向的思維方式。
如何使自己的愿景美夢成真?
我們雖然知道了愿景對于我們的積極意義,但是樹立愿景卻也會遇到情緒張力的阻礙。比如一種觀念認為,在樹立愿景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現實條件、分析現實具備的可能性上,沒有建筑在切實的“現實條件”上的愿景就是空想。換句話講,沒有看見現實可能性,就別樹立愿景。而另一種觀點卻認為,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結果上。這種思維方式,我們認為是積極的,屬于創造性的思維導向。因為,“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一個有關結果的問題,而“我如何得到所要的”是一個有關過程的問題。
當我們設想所求時,如果強求自己馬上回答“如何做”,將會把我們要的“結果”受限于現在對過程的認知水平。這不是激發創造性的思維,因為在創造導向中,創造過程是逐漸呈現的。創造過程始終為創造結果所用,過程是隨機的,有時條件可能會在過程中被發現和被創造出來,其功能是達成結果。
總之,如果要想把“自我超越”變成自己的“習慣”和能力,您需要做三件事:不斷地樹立愿景;演練認清現實;在朝向“愿景”行動過程中,及時終止負向信息、負向觀念、和負向思維方式的干擾。
那么,具體的講,該怎樣把愿景描繪出來呢?你不妨問問自己以下問題(僅以工作為例):
- 我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
- 我最有興趣和擅長的工作是什么?
- 我現在的工作是自己最滿意的選擇嗎?
- 我的工作標準是什么?
- 我想達到什么樣的職業水平?
- 我希望我的職業形象是什么?
- 我希望自己具有什么樣的素質和品格?
- 我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和不滿的地方嗎?
- 我的各方面是平衡的嗎?最短的地方在哪兒?
回答這些問題時,自己需要獲得的東西,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就顯現出來了。將它們-一列出,然后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分出輕重緩急。但是在確立自己愿景時一定要具體、明確、毫不含糊。
愿景即使清楚了,也不是把它寫在本子上、貼在墻上就可以了,而是要反復想,反復思索,想清它是什么,想清它對于自己的意義。這個反復重復的過程,也是把它“雕刻”到潛意識中的過程。一旦潛意識“銘記”清楚了,大腦的資源和創造性就會被潛意識調動和集中起來,我們的感官系統也會對“愿景”需要的信息、條件、機遇進行敏感性的搜索。幫助我們把自身內外的資源整合到朝向愿景的結果上來。
在我們朝向愿景的途中,不會一帆風順,會有坎坷、低谷、會有打擊和嘲諷,也會有好心的勸告,諸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類,自己頭腦中也會鉆出類似的念頭。我們要不斷地演練對負向信念的認識和剔除能力,不斷地自我舒解情緒張力,給創造性張力發揮的機會。
像其它能力的獲取一樣,只要堅持不斷地演練,我們就一定能掌握自我超越的能力。擁有了自我超越的能力,就擁有了不斷進步的人生,就能把自己的潛能不斷地開發出來,就能真正地創造出卓越和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