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教育領域。1980年,中國高校女生占23.4%;1995-2004年,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2007年,女生入學比例首次超過男生;2010年,高校入學女生比男生多33萬;2012年,一些高校(如湖南師大)的女生入學比例已占近七成。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高校開始出現陰盛陽衰的趨勢,最初表現在女生平均成績逐漸超過男生,接著反映到畢業率和就業率。1979年美國大學的女生人數首次超過男生;而本世紀女生人數逼近大學生總數60℅。受教育程度是決定個人未來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女性在教育方面的優勢預示著她們將在未來社會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其次的變化是性格的變化。近年來年輕人中性化現象越來越明顯,男孩越來越多陰柔之氣,而女孩則越來越具陽剛之氣。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男女正在進行著角色交換。
第三個變化是男性的體質越來越差。當今年輕男性的體質已經明顯落后于年輕女性,特別是男性的生育能力,數十年來急速下滑(據《三湘都市報》2016年10月26日報道:據中信湘雅人類精子庫統計,該院近年來精子庫入庫合格率呈明顯下降趨勢,2008年合格率為41%,而今年前9個月合格率僅為19.4%,不到8年前的一半),這已經成為一個令人十分擔憂的社會問題。
第四個變化表現在男女所承擔的責任方面。以前中國普遍是男主外而女主內的格局,而近年男子承擔的家務勞動越來越多,而女性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從學校、企業到政府,女性在各個行業中都展示了她們卓越的領導才能。
從男尊女卑到“女尊男卑”轉變的原因是復雜的。從客觀方面看,生產方式的轉變促使男女地位的改變。古代科技不發達,生產勞動、軍事斗爭等社會活動主要依靠體力,這使占有體力優勢的男子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而現代由于科技的發展,地位、金錢的獲取主要來自腦力的競爭,而不再是體力的角逐,這就使男性無法再依仗他們的體力去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只要我們正視女性地位是伴隨著科技的崛起而崛起的這一事實,我們就不難理解生產方式對男女地位互換的重要作用。
從主觀方面看,數千年女性的“集體壓抑”、“集體憤懣”終于在今天找到了宣泄的機會。過去“女子難養”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觀念從德、才兩個方面對女性進行的無理羞辱和壓制,使她們失去了許多機會和權利,無數女性從心底發出“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的強烈呼聲?,F代就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宣泄數千年憤懣情緒的機會。可以說,主觀的發憤圖強是女性走向強勢的重要原因。
除此,可能還有一些原因是我們所未知的,比如環境污染對男女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的影響、女性與男性天然智力的優劣問題等。面對這一男女角色轉換的大趨勢,我們應該持何種態度?
首先,沒有必要對此感到焦慮,也沒必要去人為地去改變這一發展趨勢,而應順其自然。我們這樣講出于三點考慮:
一、優勢地位是在男女之間互換的,而男女是互為依存的關系,女性絕不會在占據優勢地位之后拋棄男性,故而男性也不必為此焦慮。
二、從男尊女卑到“女尊男卑”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男女都會在這個漫長的歲月里慢慢適應各自的角色。
三、“女尊男卑”現象的出現,就像男尊女卑現象的出現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社會發展趨勢,如果想人為地改變這一趨勢,只能是徒勞。
其次,我們應對“女尊男卑”現象持歡迎態度。回顧歷史,固然可以為人類的成就而欣喜,但好斗的男性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血淋淋的斗爭史。從公元前3200年至1964年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發生14513次戰爭,其間只有329年為和平時期。人類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約有36.4億人死于戰火,損失財富折合成黃金,可鋪成一條寬150千米、厚10米、足可環繞地球8圈的黃金帶。人類在相互殘殺的同時,對自然更進行了敲骨吸髓式的掠奪??梢哉f男性沒有管理好這個社會,也沒有照顧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讓女性去料理這個殘局,也許能夠為我們帶來全新的、更好的生活。
人類經歷了母系、父系兩個發展時期,根據“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原理和目前的一些社會跡象,新的母系社會也許將會再次出現。比如,在母系社會里,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這一現象在現代社會里也越來越常見了。雖然新的母系社會和前一母系社會相比,在表面上有許多共同點,但實際上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不是由于“知母不知父”的混亂婚姻而形成的母權部落,而是建立在更高文明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