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 《道家精神的哲學思想》《<道德經>解讀》《莊子之逍遙游》 提供專業企業內訓,政府培訓。 13439064501 陳老師
      2020年04月28日    張松輝     
    推薦學習: 歐洲大學商學院,企業家學者學位教育領航者。翹首以盼,點燃我們學習的熱情,共同探尋個人成長企業發展新思路。歡迎加入歐洲大學商學院(EU)博士學位>>
    摘要:“小國寡民”理想是人類經過文明發展后對自然的自覺回歸,這一設想可以推遲人類的衰落。

    本文為摘錄,原文見張松輝著《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再版)

       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觀、歷史觀的重要內容,對于這一思想,學界幾乎持一致的批判態度。其實,老子的這一思想中包含了許多合理的成分,我們應該對此進行重新評價。

                          

     (一)“小國寡民”理想是人類經過文明發展后對自然的自覺回歸

        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我們不妨先重溫一下《老子》的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   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生產力極度落后,人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下。而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并不具備這些特征,因為在“小國寡民”的社會里,還有舟船、甲兵、文字等先進的東西,只是不去使用它們而已。我過去閱讀老子這段話時,總有一個疑問:既然“不用”,為什么還要提出“使有什伯之器”、“有舟船”、“有甲兵”?這個疑問在我心中已經存在了近二十年,最近我才突然感到:老子所描繪的這個社會并非我們常說的原始社會,而是經過一定文明發展后再自覺地向自然生活回歸。人類的初期階段,沒有車船、甲兵等什伯之器,也沒有文字,后來人們發明創造了這些東西,人類把這些東西制造出來后,當然是為了使用它們。使用一個階段之后,又發現使用這些東西給自己帶不來多少幸福,反而添了不少麻煩,于是又自覺地把這些東西放置在一邊不再使用,重新回到結繩而治的純自然生活狀態。這是一個經過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

    沒有什伯之器和文字可用,過純自然生活——發明了什伯之器和文字,過所謂文明生活——雖有什伯之器和文字而不用,重新恢復純自然生活。

    通過這一過程的顯示,我們不難明白,老子所提倡的小國寡民社會,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時代,而是經過否定之否定后,對所謂文明的拋棄和對自然的回歸。“小國寡民”是一種看似原始社會、而實際屬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會。

        (二)“小國寡民”主張利大于弊

        從道德評價的角度來看,老子提出社會回歸觀的主觀目的是值得肯定的。在他提出的看似“反動”的政治觀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出發點是好的:第一、老子主張社會回歸是為了平均社會財富,是對當時社會不平等制度的嚴厲批判。第二,老子主張社會回歸是為了恢復人的樸素天性,提高人的道德水準。下面我們主要從價值的角度去評價其中兩點多遭非議的主張。

    第一,關于反科技文化。

       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的實質除了反剝削反壓迫之外,就是反科技,也就是老子說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一看似落后的思想如果能夠實施的話,就能為整個人類贏得更多的生存時間。  

       現在的人們經常提倡“可持續性發展”,從實質上講,“持續性”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對帶有根本性的矛盾,現在的一些做法,實際上就是放慢“發展”,以保證相對的“持續性”。老子的思想客觀上(老子提出這一思想的主觀目的可能不是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可以為解決這一矛盾服務,他不要“發展”,而要“持續性”。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生命的長短是由其內在的能量多少決定的。科技發展不僅腐蝕了人類自身的精神和肉體,更主要的是它加速了對地球能量的消耗。春秋時的王子晉就提出了人不要隨便開挖山體、堵塞河流的主張 [②] 。古人有一個比喻,說大地好比一個大瓜,人類好比一群小蟲子,只有當瓜腐爛時,才會長出蟲子來,因此,人類的出現,說明大地本身已經出了問題。 [③] 這個比喻看似幼稚,但我認為是真理。瓜腐爛了長出蟲子,而蟲子的繁殖(繁榮)反過來加速了瓜的腐爛速度,其結果將是蟲子與瓜同歸于盡。

    我個人一直認為,地球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模樣,之所以能夠養育出這么多的生物,是因為它的內部的各種物質以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所發出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今天的人們為了私欲,淘空它的石油,挖光它的礦藏,甚至還要抽盡它的氣體和水分,簡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傊?,人的行為正在破壞地球的原有結構。我們不妨也來一個比喻,整個地球猶如一座搭好的積木建筑,石油、煤礦、天然氣等等,都是這座積木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互依靠、相互作用,一旦我們抽空了其中的某些部分,整個積木建筑就會失去平衡,最終導致它的坍塌。當人們將來發現這一點時,再想用已經被消耗掉的石油、礦石等等去填補地球,大概已是不可能的。人類與地球的命運息息相關,不停止對自然的過度索取,他們的最終結果必然是一起毀滅。可能不少人會認為我的看法是幼稚可笑的,但我總認為幼稚之人的直覺有時比成熟之人的嚴密分析更為正確。

       就當前的情況看,如果不說自然科學是盲目的,但它至少是目光短淺的。它是為人類眼下的利益服務的,只有當眼下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它才會手忙腳亂地去做一些修補工作。

       人類如果能夠按照老子的思想去生活(人的欲望使這種生活很難實現),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人類的整體生存時間將比其實際生存時間長得多。老子的反科技態度是以每一代人的利益犧牲去換取整個人類更多的生存時間,而人類現有的實際生活狀況是以縮短整個人類的生存時間來換取目前的利益享受。

    第二,關于封閉式的生活。

    老子受到批判的另一主張就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根據我的理解,這一主張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摩擦和戰爭。春秋時期,吳、楚兩國就因為邊界上的兩家小孩子爭采桑葉而打了幾次大仗。二是避免攀比心理。國與國之間在各個方面肯定會有差異,一旦交往,這種差異就不可避免地會引來競爭,競爭的結果自然是科學技術的無止境發展。也就是說,封閉式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們避免攀比,能夠保持人們心理的平衡,保證相對的社會穩定。

     

        (三)“欲壑難填”的人性使科技無法為人類帶來預期幸福

    (略)

     

        (四)“小國寡民”可以推遲人類衰落

     

       從近代到今天,有不少學者在探討全世界民族與文化融合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支持融合,并設想了各種辦法,比如鼓勵種族通婚 [④] 、簽定文化盟約等等,來加速這種融合。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許多由民族、文化矛盾而帶來的對抗和沖突,因為這些對抗和沖突已經、正在、還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只有融合,才能避免這些災難。這些學者的用意是善良的,但他們只考慮融合帶來的好處,而沒有更進一步地考慮融合后的人類發展趨勢。

       我認為,融合是歷史的必然,你贊成也好,不贊成也好,民族和文化趨向融合是必然發生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民族和文化這二者是統一的,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民族的標志,文化同一了,就不可能再有民族的差別,反之亦然。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也就是人類的發展,這一發展大致要經歷這樣幾個過程:

           大異時期——大和時期——大同時期——衰落時期

       大異時期:在人類的初期,由于人類數量少,交通、通訊不便,人們被山山水水分割為一塊一塊,他們各自為政,用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著。這就是人類的大異時期。

       大和時期:隨著人類的發展,交通與通訊便利了,民族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而且他們也認識到,一味地對抗給自己帶來的未必全是好處,于是人們用某種方式,使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能夠相對和諧地相處,這就是大和時期。“和”是中國的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的“和而不同”,是指不同的思想、觀念以相輔相成的關系和諧相處在一起。我們不妨把它引申一下,不同的文化、民族,甚至包括動植物在內,大家和平共處于這個世界上,我們把這一情況也叫作“和”。

    大同時期:我們這里說的“大同”,與儒家的大同理想并不一樣。儒家的大同社會強調的是倫理的和諧和道德的美好,我們講的大同重點在強調民族種類和思想文化的同一性。歷史不會停止前進。按照我們的推測,大和的下一步,就是大同。因為融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過程,人類不停地融合下去,融合一千年、兩千年、三千年,從理論上講,其融合的邏輯結果必然是有那么一天,在這個地球村里只剩下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雖然在同一個民族、同一種文化里,也會有爭論,但充其量屬于“小打小鬧”。一個民族的昌盛,一種文化的繁榮,除了其內部的原因外,還要靠外部的激勵。什么時候有百家爭鳴,什么時候的思想文化就會繁榮,反之就會沉悶衰落。鹿與狼的關系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⑤] 。

    衰落時期:所以我們擔心的是,當地球上真的只剩下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時候,競爭沒有了,爭鳴也沒有了,那么這是否會成為人類衰落的開始。中國有句古話:“物盛則衰。”整個人類和文化融而為一的時候,可能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鼎盛點,而這個鼎盛點剛好又是由盛到衰的一個轉折點。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所追求的文化大融合、大同一究竟是人類的幸事,還是人類的悲哀?

       也有一些學者主張永遠保持“大和”的局面。但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因為這一愿望的實質就是希望人類的歷史永遠停留在某一個階段,換句話說,就是讓人類停止發展。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老子提出“小國寡民”設想時,大概很難想到這一層,但這一設想客觀上會阻止“大同”局面的出現。當然,說“阻止”只能是一種理論上的推理,因為人天生好奇,因而沒有人愿意真正去過“小國寡民”的生活,既然“小國寡民”不可能出現,所謂的“阻止”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但也應看到,如果人們都能看到人類融合后的衰落命運,部分地去實施“小國寡民”的主張,或許是可以推遲“大同”局面出現的時間。而推遲“大同”局面的出現,實際也就是推遲了人類衰敗的時間。所以我有一個推測:未來“大同社會”的人們在意識到“大同”的危害后,也許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一社會再次人為地分割開來,施行“小國寡民”政策。

    我清楚地知道,本文的觀點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在現實中(至少在當今的現實中)無法實踐,因為人類是不會滿足自己的欲望、因而也不會停止自己尋求幸福的腳步。但我想:當大家都在為尋求幸福而匆忙奔跑的時候,如果提醒一下他們“當心腳下”,也未必沒有必要。

     



    [①] 本文發表于《道學研究》2003年創刊號。因為本文的觀點爭議比較大,為了更好地說明自己的看法,文章發表以后,我又不斷加以補充,以至于文章的篇幅比發表時有所增加。

    [②] 見《國語·周語下》,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24-25頁。

    [③] 柳宗元《天說》引韓愈的觀點,見《柳河東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155頁。

    [④]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就提出這一問題,主張用鼓勵白、黃、黑各色人種通婚的辦法,以消除種族和民族的差異。

    [⑤] 據說有養鹿者,為了鹿的安全,把養鹿地區的狼群全部消滅。其后,他的鹿群因沒有危險,除了吃就是睡,結果鹿群體質蛻化。后在專家的建議下,又引進狼群,這些鹿群為躲避狼群,增加了活動量,從而又恢復了生機。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經驗與學歷》
    一伙劫匪在搶銀行時說了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許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劫匪回去后,其中一新來的碩士劫匪說,老大,我們趕快數一下搶了多少,那老劫匪(小學文化)說:“你傻???這么多,你要數到什么時候?今天晚上看新聞不就知道嗎?”

    微評:這年頭工作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
    張松輝課程
    張松輝觀點
    相關老師
    熱門閱讀
    企業觀察
    推薦課程
    課堂圖片
    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日韩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www.日韩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国产精品特黄毛片|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一色屋成人免费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国产精品1区2区|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