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塑造企業價值觀時還要避免幾個誤區。
誤區一 有勝于無
提到價值觀,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誠信”、“以人為本”、“團隊合作”、“創新”這些詞,即使是很小的企業,在他們印制的宣傳廣告或者公司網站上,也都有諸如此類的價值觀、宗旨、精神之類的話,仿佛這是企業宣傳的必要手段。有總比沒有好?真的是這樣嗎?
“溝通、尊重、誠信、卓越”曾經是一家跨國公司的價值觀,他們曾被譽為美國新經濟的楷模,而且常常炫耀自己的企業文化??蓪嶋H情況是什么呢?他們唯利是圖,采取欺詐的手段牟取暴利,根本沒有誠信可言,并最終導致公司破產。這家公司就是赫赫有名的安然公司。安然的例子告訴我們,價值觀關鍵在于真實性,而非表述形式。如果公司制定了“誠信”的價值觀,就要像宗教徒一樣去信守和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價值觀就不過是一句口號而已。創立IBM的老沃森是一個清教徒,他提倡的“大家庭文化”為每一個IBM員工制訂了嚴格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規范,至今仍是IBM的文化核心。相反的,如果企業高層提倡“誠信”,但卻根本沒有按照誠信的要求去做,就會在員工面前喪失威信,反而給人一種“虛偽”的感覺,安然、安達信和世通公司的倒閉都說明了這一點。
誤區二 多勝于少
不少企業認為價值觀要大而全,把所有認為重要的理念都寫入價值觀。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企業有一大堆理念體系,但都沒有深刻闡釋,往往是淺嘗輒止,空洞無物。比如國內一家知名的家電企業,光企業理念就有39條,里面很多內容是重復的或者不屬于企業理念層面的內容,而且竟然沒有核心價值觀的表述,讓人感覺不到企業究竟提倡的是什么。
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篤定恪守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是企業相對固定的元素,不會隨波逐流或者輕易改變。比如強生公司創始人約翰遜寫下強生信念“減輕病痛”時,是因為他深信這是企業存在的價值和宗旨,強生公司可以推出很多產品,但是這個基本理念將指導企業的戰略和文化,不會改變。
核心價值觀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核心價值觀多于6條,可能就證明公司沒有找到真正核心的價值觀。比如寶潔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產品完美、不斷自我提高、誠實與公平、尊重與關心個人”;索尼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做先驅、做不可能的事情、尊重和鼓勵每個人的能力和創造力”;波音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永為先驅、應付重大調整與風險、產品安全與品質、政治與合乎倫理的業務、念念不忘航空事業”。
誤區三 人云亦云
有一種觀點認為,對于同行業的企業,在價值觀層面是應該一致的。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并不認同這種觀點。拿HP和IBM來說,他們同屬IT制造與服務業,但是文化差別非常大:藍色巨人IBM更強調規范化,員工西裝革履,穿著整齊,公司規章制度要求嚴格;HP公司的工作環境則相對寬松,更強調個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甚至可以不按時上班,只要你完成工作就可以。HP和IBM都是非常成功的企業,他們的文化同樣優秀,HP更關注科技與人,而IBM更強調工作要“追求完美”。
根據調查,《財富》100強中,55%的公司聲稱“誠信”是它們的核心價值觀,49%的公司倡導“客戶滿意度”,而40%的公司信奉“團隊精神”。這些都是優秀的文化要素,但這樣的術語不能成為指導員工行動的明確綱領。千篇一律的價值觀非但不能體現公司文化的特色和個性,反而會使企業逐漸淪為平庸之輩。
“以人為本”同樣是IBM與HP文化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理解和表述方面還是有所區別,對比如下:
IBM文化強調“必須尊重個人”。這是他的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在企業創立之初就制定下來的核心價值觀。IBM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公司里任何員工都必須尊重,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員工尊重顧客,即使對待同行競爭對手也應同等對待,公司的行為準則規定,任何一位IBM的員工都不可誹謗或貶抑競爭對手。
HP文化則強調“我們信任并尊重個人”。他們認為面對任何情況都應堅信:只要給予員工適當的手段和支持,他們愿意努力工作并一定會做得很好。HP吸納那些能力超卓、個性迥異及富于創新的人加入,承認他們對公司所做的努力和貢獻。HP人積極奉獻,并能分享其通過努力所獲得的成功。
誤區四 內容先于行為
正如安然公司的例子一樣,有不少企業天天標榜“誠信”的價值觀,私下里卻在干著愚弄股民、投機牟利、權錢交易的勾當,這樣的企業,又怎么能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呢?
“言必行,行必果”,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那些渴望建立優秀文化的企業。如果沒有高層的以身作則和全力推行,企業文化永遠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對企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誤區五 戰略先于價值觀
戰略與理念誰為先或者說誰決定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正如“先有雞、后有蛋”還是“先有蛋、后有雞”一樣。TCL總裁李東生在談到幾年前他們投資互聯網失敗的情況時說,自己很佩服GE的杰克?韋爾奇。當時面臨網絡狂潮,很多企業都表現得很浮躁,TCL就是這樣;但是杰克?韋爾奇則認為GE不宜大膽進入互聯網,因為GE的文化與互聯網文化不是很融合,后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驗證了他決策的正確。李東生說,如果當時能考慮堅持TCL的文化和價值觀,也許就不會出現那樣的投資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企業要做到“基業常青”,必須要有一種核心價值觀的指導,這種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準則,比如“誠信經營、以人為本、尊重顧客”等。但光有價值觀還不行,還必須把這樣的價值觀轉化為企業的戰略、組織、文化、制度、流程、領導風格、責權體系等,這樣才能做到價值觀的“落地”。相反,戰略不能決定價值觀,如果一個企業戰略變了,價值觀也隨之改變,那就需要很好地審視一下這個戰略是否可行。因為實踐證明,得不到公司文化支持的戰略,十有八九會失敗。HP與康柏的合并,最困難的并不是機構的重建、人員的調整和流程的梳理,而是兩家企業的文化有所不同,這是最令CEO擔心的。
世界500強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比如惠普在顧客和科技進步面前,更重視科技;迪斯尼更重視員工的創造性和想像力,而非業績;索尼則把創新精神放到了價值觀的首位。關鍵不在于這些價值觀怎么表述,而是企業究竟是不是對此深信不疑,并且把它轉化為企業的日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