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有企業的文化決定了員工的責任心來自于“宣貫”
國有企業中員工的責任心更多地來自于“宣貫”,而不是靠自身的覺悟與信念的高低,我想這與企業的體制與文化有關。中國的國有企業往往沿襲著中國儒家傳統的思維方式,人們往往不喜歡顯山露水,做好本職工作,謀取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往往秉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冒尖、出風頭”之輩往往最后落得個不甚圓滿的下場。所以“宣貫”成為了一種國有企業慣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那就是反復講、講反復,讓你在昏昏然中接受企業固有的文化與理念。
責任心的大小與官位有關嗎?可能有90%的人會選擇“是”的答案。責任心的大小與個人的品質有關嗎?仍會有90%的人選擇,但會是“否定”的答案。有些時候,我們的老板,我們的管理者會認為員工沒有責任心,可換位思考,當我們的員工每日 被不停的“宣貫”麻木了頭腦,僵化了行動的時候,我們的老板被巨大的指標和外部環境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兩者的認識會在一條水平線上嗎?聰明的老板會鼓勵員工多說,而權力欲極強的老板則會希望員工們多聽。“聽”與“說”雖然只一字之差,卻折射出管理的巨大差異。所以說,國有企業更重視“宣貫”的作用。
筆者曾經在一家國有企業做了8年的宣傳工作,深知宣傳的妙用。責任心是什么?無非是對企業的關注程度、投入程度和付出程度。我們自詡的是某某人通過什么、什么活動“轉化”成企業需要的樣子,精神力量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提高員工責任心的一種信奉原則。國有企業對責任心的衡量標尺更多地體現在員工的奉獻上,你的奉獻越多,你的責任心越大;反之,你的奉獻越小,你責任心越小。加班、超時工作,舍小家顧大家,帶傷、帶病堅守工作崗位,這些在國有企業都被視為責任心的一種體現,而這些在西方被看作是不可理解的一件事情。憶苦思甜,講形勢、任務,是老板慣用的伎倆。但實際效果又如何呢?難道只有下班晚走,才是敬業嗎?只有超時工作才是具有責任心嗎?我們的老板只看到了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有些員工晚走,只為“煲電話粥”,因為用公家的電話可以省去通訊費;超時工作不是責任心強,而是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不會分配時間,工作效率低下的表現。帶傷、帶病堅持工作,真的是境界高尚嗎?不自愛的人又怎么會愛企業呢?
案例是最能佐證觀點的。一位收銀班長平常積極主動,在業務上也是一把好手,深得領導和同事們的信賴。可是一次“意外”事件卻讓信任她的人大跌眼鏡。她利用職務之便,擅自用他人的會員卡在POS機上刷卡,謀取私利。這件事讓她丟掉了工作,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價值觀和評價尺度經受了一次考驗和洗禮,到底是用其才還是用其德?“才大于德”是小人,“德大于才”是君子,而“德才兼備”則為圣人,《資治通鑒》如是說。在實際工作是用其才還是用其德,在國有企業中德還是要大于才的,雖然崗位不同這個尺度會有所松動和變化,但是“聽話”還是國有企業用人的一個重要標準,而維持這種聽話,除了經濟標桿的調節外,“宣貫”是國有企業“一招鮮、吃遍天”的提高員工責任心的“不二法則”。
二、私有企業的文化決定了員工的責任心來自于激勵
在私營企業更多靠得是一種自我約束,聰明的老板懂得用激勵來激發員工的責任心和上進心,從而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奠定思想基礎。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沈陽興隆大家庭老板李維隆的激勵法,在去年66小時不眠夜的促銷活動中,筆者切實感受了這種激勵的作用。面對連續作戰,如潮的人流涌向著這家沈陽單體面積最大的購物中心。它開了多個先河,首先它引領了一種概念,代表了一種前衛,66小時的連續不歇業是沈陽各大商場首次推出;其次它的折扣幅度驚人,回饋力度絕無僅有。再次,參與的人員之廣,消費者之踴躍,都是各方所始料未及的。在這種超負荷的促銷大戰中,消費者“累在其中,樂在其中”,而員工靠何種力量支撐呢?單靠“宣貫”只能解決一時。而“興隆”的作法更讓我對李總刮目相看。他計劃 廣播室在銷售額突破1個億時廣播,每突破1000萬時再廣播,讓員工們深受鼓舞的同時干勁倍增,在宣布突破和創造一個又一個興隆人的紀錄后,又不失時機地獎勵每名員工一箱蘋果,而且紀錄突破獎勵跟著遞增。這種鼓舞方式讓我這個局外人也跟著“血脈賁張”。在廣播的同時,各樓層和區域的經理、主管也在現場為員工們鼓勁,不時通報著銷售的進展,齊聲的口號讓員工們疲態全無,讓團隊也充滿力量。
試想,如果換成國有企業的激勵方式,員工的責任心也會大打折扣。盡管國有企業也講激勵,民營企業也有“宣貫”,但在實際運用中程度不同、效果迵異,還是可以分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