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者:我覺得按照公司的制度去辦。
發言者:假要休,一定要辦,要結合起來。
發言者:這個項目在哪一天結束,在哪一天開始放年假。
涂方根:謝謝!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說制度訂的時候是怎么回事?立法或寫制度本身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可以看到這個制度拿來的錢是不是可以適用,一般來講是水土服不服的問題,其實背后的邏輯是文化。法律實際上有一個立法的精神在里面起作用,這個時候體現企業的文化。寫這條制度的時候怎么想的,員工很辛苦,要休年假,到一定的時候給他一個福利,或者是一個保障,這個時候對員工來講是一個好事,項目又發生沖突了,客戶利益,公司利益,員工利益三者發生沖突了,這個時候看到實實在在的問題,三者存在著沖突。如果這個時候堅決執行制度,就發行員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客戶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剛才講順延,可能可以兼固雙方的利益。我們想這里面能看出來,這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問題,按美國來講可能簡單制度辦。我們恐怕不行。需要從歷史的過程來看待現實的問題。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中國企業都是在摸索,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怎么樣一步到位。
舉一個例子,前天的事情,五大發電集團要申請漲價,163網站上9點到10點基本上滿了,全是罵聲一片。我反思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友泰咨詢做電力行業很多,變革 開始的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誰也不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事。但由于那天推動變革 的時候非常困難,但是想變革 的過程是一步一步過來的,比如劉總講到迪信通變革 過程,你不了解點評它是要出問題的。實際上變革 過程是跟歷史路徑有關聯的。
我們談到企業文化的剛柔并濟,其實我的理解來講有剛的一面也都有柔的一面。
實際上企業文化大家一聽到的時候覺得很虛,虛無縹渺的一個事情,但是企業做的中間發現很實在一件事情,怎么樣跟制度結合是很實在的。我們認為人力資源的機制,或者是制度建設可能是制度里面最核心的東西,特別是跟文化之間的關系,如果文化只談這些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沒有在制度上找到依據,或者立足點,那就虛脫了。中國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老總在上面講的愛崗敬業那一套東西,最后員工該干嘛干嘛,一定不跟你含糊。講企業文化講柔的一面,但如果沒有在制度一面得到體現,恐怕就會失去效果。企業文化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現遠景,價值觀,這些看來是虛一點。使命遠景太實了,激勵人差點。
企業文化反映好壞,我們從幾個角度去看。第一個就是制度層面上用什么人,用什么樣的人,招什么樣的人,其實人可以看出企業文化背景和特質,和他的傾向。第二個是考核,薪酬。這個角度來講企業文化也不虛也不柔,恰恰很實、很硬的一個東西。如果沒有文化的引導,比如華為這樣狼的文化,高強度,高壓力,高收入的文化在別的企業肯定不行。友泰公司做咨詢的,可能項目組都在全國各地,公司要強調大家愛崗敬業,誰干啊,項目組在外面做得好還是不好,你怎么反映他。你可能要做安慰,以及溝通平臺的建設,實際上在考核上,知識分享方面,項目管理方面,沒有體現這個時候的愛崗敬業,就沒戲了。在項目運作上解決一個問題,避免大家長期在項目上一直不能回家,作項目作的老婆沒了,孩子做傻了,這是不可能實現持續的。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解決一些機制問題,項目運作模式上要改變,要大家能夠照顧到工作、家庭、生活。管理者必須把握的兩個大方向,理念上要有一些東西,但是如果在制度上落實不了就不行了。制度也好,文化也好都要解決兩個之間的融合問題。
我講一下制度的理解,文化的理解,和人的理解,制度是想讓犯錯誤的人犯不了錯。文化是讓有機會犯錯的人不愿意犯錯。五星級酒店在大堂里面看不到這樣的員工,他隨地吐痰,這是環境造成的,物質的文化不會讓他做這個事情。我們看最近河南在永城,神火集團和永煤集團,這兩個企業都是煤礦出身的企業,這個企業上下班車的時候是排隊的,另一個企業是不排隊的,公司沒有規定一定要求員工排隊,但是會自然形成自發的狀況,文化的力量就出現了。可是到大連看也是這樣子,老百姓都是自然排隊侯車的,這個時候是文化在起作用,可能開始講文化起步,大家可能很難接受,但是一開始用制度建立一些東西,可能他恰恰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中國企業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制度大全非常多,但是這些制度之間有一些問題,就會打架,還有一些制度會過時,或者沒有人執行。有些制度寫得非常漂亮,非常科學,邏輯性很強,但是在實踐當中員工根本不可能操作。所以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在煙臺朝日啤酒我們做的時候,是日資企業控股,但是所謂經營管理完全由中國人來做,精細化東西把日本那套東西學得太漂亮了。老總跟我說,我們這些員工不愿意遵守這么細的規定和制度的約束,他們覺得是日本人的一種文化的侵略和認同。但是實際上通過很長時間滲透,摸底,慢慢一點執行,員工后來發現離開這些制度很麻煩,必須要有這個東西。開始看日本人很傻,擰螺絲兩秒鐘停一下,但是中國人認為這太傻,太笨了,我這一下就到底了,但是這個機械,產生、設備質量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看到日本人精細化管理的細節,然后不斷學習,信息化到一定程度,很細很過了,但是這個文化拿到別的企業去的時候,我們也強調精細化,有時候,這個企業完全不可以操作,為什么?因為環境變了。有的企業用很細的制度根本解決不了。所以制度在這個層面上看到實際上有些環節越細越好,有些環節不能細的。
再舉永煤集團,以前要求大家有序操作執行,但是隨著幾年不斷發展壯大,資本運營 ,并購重組,跟很多企業合作,這樣發現引進一大批職業經理人,還有海外并購人才,還有很多HR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引進來之后,發現光用半軍事化東西就不好使了。管理知識工人和產業工人要求是有很大差別的,很難界定他的邊界,是一個慢慢摸索的過程。這個制度在這個環境下,如果一旦形成一種特定的氛圍,天天形成這樣的制度,這種文化,有可能他會覺得這個企業不按照這個制度去走會難受。
中國的一些企業特點,哈佛商業評論對中國企業領導人進行分類,包括權威性領導,和引領性領導。長虹老總,有些事是政府之間,關系復雜,但是老板可以全部搞定,需要極高政治藝術,像柳傳志運作企業一樣,有些事不完全按照理論上,政治上的一些東西做的,要在中間柔和,怎么樣實際有效符合長期的趨勢去做的。
但是他對員工的溝通,愿景闡述方面,過于權威性領導,太強勢了。有些時候你這么做過了,這個時候你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我有一家媒體企業客戶,董事長非常年輕,75年的,收購國有企業,跟一些50多歲的國有干部打交道,董事會沒有一次開得成功的,我第一次參加董事會事先發E-mail,發個題目叫開好會,我當時不明白什么意思,改變要吵架,一開就吵。所以你看他就是非常成就意識非常強烈的人,最后對我們薪酬高管方案說你這個東西不符合物理曲線,但是我回頭跟他講,前半夜跟總裁講,后半夜跟董事長做工作,因為董事長年輕,精力旺盛。這個時候到第二天開會的時候,發現一開始我把他們兩個矛盾化解了一段,明天開會不打架,但是實際上發現沒有對手的感覺,那個總裁年紀挺大,特別吻合,覺得今天這個會不錯,執行吧。董事長發現沒對手了,一說話就冒泡,沒有對手感覺很失落,就開始找我講,說你這個薪酬曲線這個弧度還要往上一點,不要以為管理我不懂,數學我是懂的。最后把這些東西辦成一系列的曲線。這個時候怎么辦呢,我報一個方案你聽就行了,最后他是報什么方案都不同意,但是董事會搞一個吧,又不懂。這個時候發現外行監控管理內行,這種權威性的領導在創業的階段是需要的,但是剛剛走過這個階段的時候可能就要出問題,不能夠這么過于獨立的成就動機,這種人屬于獨立完美主義者。中國很多企業已經屬于第二次創業,或者是交班的時候。
友泰咨詢有個客戶,浙江一個民營企業13年的歷史,老頭子退休了,交給三個兒子,這個時候面臨股權關系,如果不改善,不引進戰略投資人,或者改善治理機構,這個企業根本就沒希望,大哥屬于董事長,知道這個事情很難辦,可是現在怎么樣化解家族類的矛盾,已經到換代的時候,第一代領導人老爺子靠個人效率,權威擺平這個事情,但是第二代領導人不可以的,他不具備這個能耐。這個時候需要更加協助,民主,團隊這樣的氛圍去運作。從文化上要敢做一些調整,但是實際上更多解決一些制度的問題,不要以前是老爸一個人說了算,老爸走的時候說什么都聽老大的,但是老大不具備這個野心,這個事還跟老二說一下,老二就說等一會兒。中國民營企業到換代的時候,跟他說制度他知道很重要,但是沒有制度他會說怎么辦啊。總經理請了一個洋咨詢顧問,說張總你太累了,太辛苦了,我也想休息,怎么辦,請職業經理人,我請了好多個,都是洋槍,搞不懂這些東西,我想扶一把,最后他們不爭氣,一點業績都不出。這個企業還是個拖拉機,你派來的波音737的司機肯定不會開這個拖拉機,這就是一個文化所決定的意識。
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中國權威性領導,另外一類是發現這樣不行了,可能要遵守規則,但是他的習性,慣性已經這樣了,這么多年過來了。老板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面徹底改造自己,談何容易。柳傳志非常不錯的人,中國有這樣頂尖企業家相當不錯。這些企業想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想解決習性不夠,這個時候需要一個文化,一個團隊支持他。我再舉一個例子,河北一個民營企業的老板,我們說就是一個東北老大爺,他下定決心退休了,從總裁退到董事長位置上,老爺子一下臺,職業經理人,總裁來了,很暈,所以就說讓他出國旅行,行,不錯,就開始云游世界了,但是三個月之后回來了,要找感覺,這一看你們在開會,會議室都在開會,就回到自己房間去,喝喝水,等一會兒覺得很難受,過一會兒敲門,你們還在開會,知道這些人在這里。就走了,結果過一會兒不行,又開門,說我就站在門口絕對不說話。這個時候是老板痛苦期,你要幫老板渡過痛苦期。后來把他拉過來入座,這個時候老頭老淚縱橫,他哭了,他說你知不知道,這是我一個小孩子,從小養到大,我還得看著點,哭了。所以中國企業家,民營企業家,第一代人可能做了很多成就,但是如果我們文化,后續接班人沒有創造良好的氛圍和制度是沒有辦法的。
最近浙江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要解決元老問題,第一條叫專業邏輯線,第二條叫人文線,邏輯線從專業書籍看到一些理論,用業績說話,能力說話,但有時候光業績是不行的,要看文化,人文的東西。第一個解決小孩的問題,孩子都十幾歲了,解決一個問題,孩子我給他送到名校去讀書,解決后顧之憂,第二你們這些人的位置,我直接在寧波給你們買房子,全部搞定,但是限定一個范圍,讓他們感覺到每個人都會老的。這個問題在中國感覺很沉重,咨詢公司一上來,年輕的上崗,但是年紀大的同志是做了貢獻的,一刀弄掉是要鬧事的。所以看到湖南最大的鋼鐵廠工人罷工,就是這些事沒有處理好,老同志的關系。要說中國員工投入回報時間差,時間太長,什么概念?王選60歲的時候實際上不做太大貢獻的,但是他30多歲的時候做了貢獻的,可是他一點機會都沒有,工資很低,崗位很差,出一本書還寫在后面第四作者。我想如果你是國有的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這個時間差太長了,30年前做貢獻,30年后才有回報,但是回報是一輩子。你看演藝大明星,20多歲一首歌牛了,把他請出來,震臺主。我們做硬東西的時候要想到軟東西,如果你的文化沒有考慮到人才的新陳代謝,畢竟,人會老的。柔性的文化在剛性的制度上要考慮到位。
我03年做一個競聘上崗,但是那個時候感覺特別振奮。那個時候老同志灰溜溜的,感覺不行了,但是發現過了五年,就發現差不多新上來那些人,能力也挺強,年紀也不大,當時進的大學生,過五年怎么也成長得不錯了,能力,經驗、技術成長很快,這個時候發現很郁悶,這個時候說涂老師,可不可以再搞兩次競聘上崗。當這幫領導變成第二批元老,結果新同志又來擠我,所以覺得很可怕。所以在中國整個人力資源變革 的時候,就是制度和文化的有效結合問題。我們講剛性和柔性要同時進行,你的制度必須要有剛性,但也需要有柔性。你推動的文化也是需要有剛柔并濟的。文化層面上柔的部分,制度層面,物質層面,行為層面,要去落實,解決。
所以看到中國這些老板基本上來講,要求員工去寫制度。我舉一個例子,前天的事我面試一個咨詢顧問,在廣電系統做HR經理的一個人,他說我不想干HR,我想干HR咨詢,這個好不好,也是朋友介紹,我說這個很好,我了解他的背景,他把背景一說,HR導師,很牛的人,我說你感覺怎么樣,他說沒成就感,組織機構,崗位職責,老板只要在外面聽到一個概念,馬上要回來要搞,老板聽風就是雨。寫得累死人了,給老板看,我給老板匯報了,說有問題,等一會兒,先歇會兒,我HR來了不讓我寫制度,讓我來了白來,沒意思,所以強調要求干活。同樣的事情,河南某集團花了錢請國外的海歸回來寫制度,他一直沒有成就感,寫上去的制度,終于有一個競聘上崗制度老板終于同意了,換換腦子洗洗牌開始干,搞的上去還不錯。所以來講他比較順利,但是他推動這個變革 的時候推到半截的時候歇了火。他沒有這種權威性,沒有足夠運作空間跟老板溝通,或者他的EQ,人氣運作能力,管理藝術性把握還不是特別好。
制度的實現,我舉東北一個上市公司,把老板請過來,說我們管理太不象樣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怎么招聘,招聘的程序,步驟是什么,一步一步往下寫,后來一聽就明白了,簡單來說一來看這套制度就算是傻瓜也知道怎么干活。你說這么搞啊?
中國一種企業就是空白一片,制度沒有;第二就是想一日建成羅馬,把所有制度都搞清楚,一干活什么制度都有了,多漂亮。其實好比,人從小到大,每個年齡段,可能穿的衣服是不一樣的,衣食住行行為方式不同的,但是你硬是把這個孩子從小開始,十年之后的衣食住行,制度寫出來,所有面臨的制度寫清楚,是辦不到的。所以他聽到缺乏制度化,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我們看系統思考制度幾個角度,第一個講文化講制度也好,第一個講它的內容是什么,給人多少錢考核流程是什么。第二個是程序,一個績效考核怎么推廣,剛才劉總進得非常精妙,他講啟動這個事情怎么整合資源,推動觀念的轉變,解決這個事情,企業的變革 的原封不動,我們通過企業的融合,第二個強調變革 的程序和步驟,改變它一種特點。某大型中央企業的工資變革 ,費了老牛勁,麥肯錫和多家外資公司都搞了大量的變革 方案,全部都放到一邊去了,沒有落地,沒有得到采用。07年1月1號新的變革 在我們友泰公司推動下實施了。中國人不能光解決概念,文字和文本是沒有用的。
友泰咨詢有一些制度審查工具,管理層面,一級公司的制度,二級公司的制度,三級崗位的制度,上下級制度怎么樣審查,規范。
第二個大部分講柔的一面,看看文化,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有十大問題,內容上的問題,概念不清晰,戰略不匹配,體系不完整,評級不規范,思想不統一,程序上,領導不執行,員工不支持,工具不科學,推廣不專業,堅持不久遠。
講一講思想政治工作跟企業文化的差別,我們看到現在國有企業里面都是黨群部門推企業文化建設,非常漂亮,就是一套文本,出一套手冊又出一套手冊。在我們即將出版的《管理一定要落地》書中,我們把國有企業分成四類,分規模大小,市場化程度不一樣,可以看出來,哪些企業跟制度是一體化,大部分不是一體化的。這些人大部分概念都聽過,但是你看他的行為,就發現怎么差了那么遠。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里面講是一種共性,是中國特定環境下改變不了的事實。但是如果講企業文化工作,如果注重企業特性,特色,偏重于管理能夠解決得好一些。
第二個就是戰略不匹配,聯想在03年戰略轉型不是很順暢,大面積流傳,公司不是我的家。聯想這樣的公司可能在階段性違背自己的文化主張,或者是價值觀。公司是我的家,家是要溫情的嘛,要整體化,利益共同體。但是他裁員,把金字塔底下砍了一刀,不像菲利普斜著砍一刀。民辦企業講課的時候,我基本跟他們問一句話,年底開年會,銷售人員跟我們講,我們老板怎么樣,我就問一個問題,哥們,獎金有沒有兌現?春節已經過了吧,三、四月份獎金算出來沒有,這些是文化,不是獎金制度。做企業文化目的就是少發工資,這種企業老板不在少數。
我們講文化要支持戰略,建設困難,變革 更加困難,所以要提出與業務戰略做規劃,蒙牛的老板會做什么事情會提前引導,牛根生提前寫文章安慰那些老同志,要帶工具的人懂技術工作方法的人過來。其實為戰略轉型提前做文化的工作。
第三個來講體系不完整,企業文化要真正落地。我們友泰咨詢總結出來兩種模式。
這種叫高空轟炸的模式,落在下面去,文化手冊,理念大綱,還有文化實施的綱要,這個時候已經進入程序了,我們講怎么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文化理念落地在考核里面怎么落地,在考核KPI指標怎么做,你講創新。舉個例子,講團隊,你對業務人員的考核,是各理各的考核,怎么樣把個人考核和團隊考核結合起來。用員工的話說身邊的事,再有就是文化整合的過程,這套體系建設起來,是企業文化在制度層面上,推廣中間落地的一種方式。這是叫做高空轟炸的模式。
還有一種地面滲透型模式,兩個煙草企業在做,結果發現這個企業很溫和,沒有打架,而且是強勢品牌和弱勢品牌的合作,沒有打架,弱勢企業從生產系統開始做。我們講社會要和諧,就意味著我們不和諧了,但這個時候要講文化柔和就知道這兩個人打得很厲害,融合是沒有用的。生產系統改進,解決提高了,我們看煙在市場上情況如何,市場上有幾支香煙投訴,結果他們通過的改進香煙投訴就少了很多。發現獎金漲了,實實在在解決了,這個時候再拔高一下,橫向推廣,縱向拔高,這個時候文化已經融合了,這個叫地面滲透的一種方式。
第三個就是講人的問題,剛才已經講了,中國的文化跟中國的人跟西方的這種評價測評的工具,技術方法,包括人才測評的技術方法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工具不能簡單去學,理論不能簡單去學,優良的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能夠造就一個合適人,主動的人、成長的人。
最后,我來點題,文化、制度和人,在我們看來,都需要剛柔并濟。就文化有剛的一面,有柔的一面,當然只是可能感覺上柔的多一點,制度也是有剛的一面,柔的一面,制度上看剛是要執行,但是文化不要違背,一定要保障員工的利益。能保持員工的利益,三者兼顧員工不會有太大意見。我們都在摸索中國式的管理制度,這個時候需要剛柔并濟,西方人的理性,和制度性,權威性,中國人傳統文化里面的中庸,或者是溫和的一面,要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