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定要向外向型企業發展呢?這是出于對競爭的需要。競爭有兩種,一種是市場競爭,另一種是文化競爭。市場競爭只是文化競爭的一種表現,而文化競爭才是市場競爭的載體,才是市場競爭的內在實質。當一個企業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實力時,比如說:經濟實力、科研能力、市場份額等。不向文化競爭這個層面上發展的話,很有可能企業就會止步不前。在企業剛成立的時候,市場競爭的確是唯一的通道。企業要取得生存權,就要市場份額,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有科研開發能力。但如果要塑造企業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須要豐富企業文化底蘊、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要加大科研開發,提高競爭力、適應力。企業發展分三步:一是取得生存權,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二是發展和壯大自己的企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塑造品牌,形成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所以說這第三步是我們要必走的。那么我們就要建立相應的精神文化、組織文化、行為文化、規范文化、娛樂文化、載體文化、環境文化、生態文化(企業文化的八大要素)。用以增強、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所以到最后企業之間的所有競爭都會體現到文化競爭這個層面上來。
建設外向型企業文化,就必須要形成企業文化的核心靈魂,也就是企業的價值觀,把這種價值觀當一成旗幟給樹起來,形成企業文化的品牌。比如說通用公司的企業文化所體現的“所有事業都要變成市場中的第一或第二”的經營理念,在品質上推行“六個西格瑪”的超極限理念,在管理者中提倡“不管理”的理念。這些都能集中的、全面的、直觀的概括和體現通用公司企業文化的真正內涵。我們華峰集團所提出的“四個共同理念”恰恰也集中的、全面的、直觀的概括和體現了我們的企業文化價值和企業的價值。共同目標,體現了我們的創業觀,共同利益,體現了我們的多贏觀,共同創業,體現了我們的顧客觀和服務觀,共同發展,體現了我們的發展觀。
要想塑造好我們的企業形象,形成文化品牌,在文化競爭這條道上讓自己處于優勢,打好品牌之戰。首先要讓我們自己充實起來,給我們自己灌輸企業文化價值,用“四個共同理念”統一思想認識,用“四個共同理念”來指導實踐行動,真正做到每個人、每件事都體現“四個共同理念”的真正內涵。
要做好這點我認為要形成三個層次的角色框架和建立四支能建設企業文化的隊伍。三個層次:一是牽引層,由董事成員、總經理成員和黨工團組織負責人組成,倡導我們的企業文化。二是鏈接層,由各部門負責人和中層干部組成,建設和實踐我們的企業文化。三是基礎層,由全體管理人員和全體員工組成,執行我們的企業文化。相應的我們要建立四支能建設企業文化的隊伍,一是能夠真正倡導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家隊伍,二是不斷創新的中層干部隊伍,三是具有忠心,有責任心,有上進心,誠實敬業不斷進取的員工隊伍,四是黨工團隊伍,這支隊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支隊伍有三點優勢,1、思想覺悟高,2、人員分布廣,3、可以用自身的行動來影響周圍的人,帶動周圍的人去學習和提高。
其次是要對外進行宣傳,中國的企業一向都缺乏品牌意識。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是舊時代的還在賣方市場的時候的商業意識了。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不管你的產品有多好,是怎樣的優秀,如果不進行宣傳,就會被人們所遺忘,就算是黃金也要擦去灰塵才能發光。比如就海爾的“真誠到永遠”的服務理念,用人上的“賽馬不相馬”的理念等,如果不拿出來宣傳的話,有誰會知道海爾的企業文化實質。
做好宣傳工作要形成第四個層次角色框架和建設第五、六支隊伍。第四個層次角色框架是由消費者、新聞媒介和政府部門所構成的,特別是新聞媒介,她是一種推動力量,是最好的宣傳平臺。第五支隊伍是培養一支社會力量,能夠宣傳我們企業文化的一支社會力量。眾所皆知,******主席所提出的“三個代表”不可能說是由他自己到處去宣傳人們才去學習的。當“三個代表”具備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時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去學習、宣傳,而我們華峰集團提出的“四個共同理念”也具備了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第六支隊伍是由我們的服務人員和銷售人員所構成的。服務人員和銷售人員可以說是我們公司的門面,我們的顧客第一次接觸的可能就是他們,所以說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進行宣傳的平臺。
在這兩點中,第一點是重中之重,必須要用高度的價值觀在思想上把我們自己武裝起來,在行動中要和思想達成一致。能夠笑到最后的人往往都是具有實力的人,所以我們不能空口說白話,如果只重包裝、宣傳而忽略了充實我們自己的實質,那不就成了毛澤東主席口中的“山間的竹筍”。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形成高度統一,我們才是貨真價實的,才能在文化競爭這條道上走的更快,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