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給我們“禮”的啟示
幾十次的改朝換代,社會秩序卻沒有因為統(tǒng)治者們的相互廝殺而混亂,社會本身好像就存在著一種制約的力量,好像也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似的。時至今日,這種“禮”越來越淡泊了,尤其是被青年一代所不恥,所以,大家稱之為“個性”,傲然不群的青年人被稱為“另類”。沒有了“禮”的束縛,他們經常會做出一些不為大眾所認可的事情,這時就出現(xiàn)了不和諧。
當年,周公為了糾正男女婚娶中不嚴肅的儀禮,親自與夫人演示“三媒六證”之婚禮程序。在接下來的幾千年時間里,“禮”成為了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所在,不會因為漢唐的強盛、滿蒙的入侵、晚清的腐朽而使社會根本秩序發(fā)生變化,大家都在維護這個“禮”。在法制相對不完善的基礎上,“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并且被絕大數(shù)人所接受,后來,魯迅就站出來罵這個是“吃人”的制度。其實,萬事都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在于分清真假,去偽存真。
二、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尷尬
中國自古貴遠而賤近,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轟轟烈烈的企業(yè)文化運動正在消靡,歐美的理論、歐美的案例,卻鮮有人談談中國企業(yè)之文化建設。
很多企業(yè)沒有很完善的制度,即使是有,也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制度,但企業(yè)總體來講仍然井然有序,這是為什么?很多人把其解釋為企業(yè)文化的作用,可是當真有人做出《華為基本法》來,大家又是一片嘩然。事實上,他們所宣傳的企業(yè)文化只是老板的一廂情愿罷了,員工們在維系著一套很多人看不懂的文化,有的甚至是看不上眼兒的東西在維持著企業(yè)秩序。
從形式上講,這就是“禮”,是員工們之間和諧相處的“禮”,是“禮貌”、“禮尚往來”、“禮輕人意重”、“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從內容上講,就是“仁義”,是員工(包括老板在內)們之間所行的仁義,這就構成了一個文化體系,這套體系是大家從社會上帶進企業(yè),并得到彼此默許的,這就是“禮”治企業(yè)。
黨在宣傳上,基本是回避中國傳統(tǒng)禮教文化的,事實上,已經糟蹋得沒有多少了。如果有什么孝敬父母的事跡,在報導時也要說,這是長期受到共產主義教育的結果。出現(xiàn)打罵父母等社會不良現(xiàn)象,也不會說這是對“禮”的根本性否定,而導致道德敗壞的結果。所以,大部分企業(yè)在進行企業(yè)文化建設時,都自覺不自覺地學習這種宣傳基調,大搞形式主義,彈高調、唱贊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這樣的一種情況,真正維持企業(yè)運行的“禮”(秩序)的文化沒有得到弘揚,這種贊歌反而成為了主題。
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客觀現(xiàn)狀與實際宣傳不相符是企業(yè)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如果企業(yè)仍然在我行我素(唱高調),員工也只能陰奉陽違,這就是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尷尬所在,這簡直是在浪費社會資源。
三、企業(yè)文化建設的探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在是太高深,越研究就越感覺其深邃得很,需要研究者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眼光非常獨到才行,筆者自嘆學識淺薄,只能試著從個人對生活、社會、自然、歷史、文化的一點認識去理解這些文化在現(xiàn)實中的體現(xiàn),看看能不能對當前企業(yè)文化建設起點建設性作用。
1、對“禮”的內涵認識不充分是導致企業(yè)文化不能落地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們收到了朋友的一份禮物,一般都會找個機會回贈予他,如果有外國朋友問道,為什么要回饋呢?我們可能會說出一大堆理由,而對于“禮”的文化很濃重的古代,人們會說,“子曰:‘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孔子的思想,在現(xiàn)實在的反映。
現(xiàn)代人一般不會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了,沒有理性地認識這個問題的本質,久而久之,一些類似的習慣也會慢慢地被放棄掉。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哪些人會去探討自己的企業(yè)文化是什么呢?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即使是一些感覺好像不錯的東西,但也不知道其究竟是個什么。
對于自己企業(yè)的文化認識不充分,使企業(yè)文化工作無法落地,這是現(xiàn)階段企業(yè)文化工作不能落地的根本性原因。
2、企業(yè)文化的基礎是哲學信仰
筆者親歷的一位老人在面對別人質疑其在撒謊時,老人說,“我年輕的時候都沒有騙過人,我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會騙人嗎?我不求好生,還求好死。”這些話字字千金,只要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就會得到肯定的答案,他是不會撒謊的。一個佛教徒可以把自己僅有一萬塊捐給寺院為佛貼金,一個儒教徒可以為仁義而撒血,他們的道德是以其信仰的哲學為基礎的。
現(xiàn)代中國人沒有100%信仰,但卻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價值標準,如“喪良心”、“缺德”、“不講究”、“不像話”、“失禮”、“夠意思”、“有悖人倫”、“太過分”、“有恩情”……這些構筑了人們判斷一件事是不是合情合理的標準體系。事實上,這也只是經過150多年的批判后,中國古代禮教殘存的那么一些東西罷了。這些從父輩那里殘留下來的價值觀,這是我們共同遵守的,在不同的企業(yè)中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
我們無法讓人們去信仰宗教,所以,企業(yè)文化必須要植根于此(星星點點的哲學基礎),否則寸步難行。
3、文化內涵與引導手段必須般配
形式永遠是服務于內容的。
不能為了形式上好看,而生造、生靠內容,這必然會事與愿違。不能把企業(yè)文化教育搞得像政治宣傳一樣,一看到某些形式就想到了紅衛(wèi)兵,就想到了入黨宣誓。對于沒有信仰的人來講,其宣誓沒有任何意義。“我做不到這件事,天打五雷轟”——他不信鬼神,還會擔心違背誓言雷轟不轟他嗎?
企業(yè)文化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本來是非常好的東西,不能將其用政治化的手段開展,否則只能是短命的行為。當年的共產黨宣傳是做到了順勢才取得成功。戰(zhàn)士們是窮得揭不開鍋了,不造反就得餓死,才可能拼命,才逐漸形成了一種非常好的部隊文化。
日本人不談愛國,只談喜歡日本。這就是情感的真實流露,愛國主義只是政治家們的一廂情愿。我們喜歡自己的企業(yè),是因為這個企業(yè)的文化氛圍讓人很舒適,可以給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就業(yè)機會——平庸者可以默默無聞,機靈者可以見縫插針,實力派可以能全力以赴,大家各顯神通,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大舞臺。如果是赤裸裸地說“熱愛企業(yè)”,那就大相徑庭了。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所以,在理解文化的內涵之后,必須輔以恰當?shù)氖侄危趴赡苁剐麄鞯玫匠晒Γ灰珷繌姟?/p>
由于員工間遵循“禮”,用“禮”的標準來做事,即使沒有制度,企業(yè)員工相互的業(yè)務往來也一樣會井然有序。如果把“禮”比作是一臺機器的話,“仁”就是組成機器的材料,為機器提供潤滑的油劑,“制度”就是這個機器的地解固定座。只有“仁”與“禮”交錯運用,將其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才可能把企業(yè)管理好。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前,只是聽人家那么講,寫完這篇文章,讓我真實感覺到了《論語》原來真的是可以為企業(yè)管理而服務的。多看看《論語》,是不是會與比中國專家筆下的歐美管理學更實在一些呢?更多的課題留給專業(yè)的學者吧,筆者只能在這里拋磚引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