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主體社會文化給每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烙上了無法抹去的痕跡,也給民營企業家們都帶來了深刻影響,造成了整整幾代民營企業家在基本價值觀念、基本道德觀念、基本思維方式和基本行為模式的嚴重缺失,造成民營企業家們在社會責任感、信譽度、對人才的態度、企業制度化建設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上的偏差,追根溯源大桎桔-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重感情,輕理性、重冥想,輕現實,使得民營企業家在決策中少有理性分析和長期反復論證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激情決策、一種感性化決策,一種詩人式決策,在一種強烈沖動和英雄欲的促使下強行推動一項又一項缺乏科學依據和理性分析的行動計劃。
2.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小農思想,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很容易坐失良機,喪失機遇。容易讓人想起《三國演義》的“既生亮,何生瑜”的慨嘆,又讓人想起“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是條蟲”的諷喻之詞。
3.中國傳統文化只講“和諧”,不講是非對錯,不講正確與錯誤,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我”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強調“自成一家”的結果,是自決于“大我”的非理性行為。于是乎,在民營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一旦出現矛盾沖突,正確與錯誤不是判別是非的唯一標準,尋求妥協、尋求平衡,尋求折衷成了民營企業家的處世習慣。
4.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家本位”觀念,重視家庭、輕視國家、輕視社會。于是,造成民營企業大都是家族化形式,且社會責任感貧弱;中國重視“禮治”,輕視“法治”,強調“人類性善”,過于理想主義,忽視人性中的陰暗面,使得民營企業不重視制度建設,即便是有了制度也不按此執行。
5.中國傳統文化要求“禮冶”,認為只要教化人們安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就可天下大治。古時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父親偷羊,兒子到官府告發,孔子知道之后大罵兒子不仁不義,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即兒子犯了法,父親要為兒子隱瞞,父親犯了法,兒子要為父親隱瞞。這與現代國家的法律原則完全背道而馳。
6.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人的彼此關系,認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妻、長幼、朋友)是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念,人的一切行為必須圍繞著五倫而動。“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于是,在民營企業中,大部分民營企業家其實一直是在以一種治家或治國的心態、方法來治理企業。以治家模式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家長,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從。以治國方法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我們經常笑話康有為當年死心塌地地堅持君主政體,但其實我們許多人到了今天仍然是康有為的徒弟。
6.中華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對權力,控制欲極強,官本位思想很濃厚。“只顧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私等中國傳統文化劣根,深深地烙印著企業家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理念。
8.從文化的角度來說,跨國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國門的。也就是說,跨國管理學也是不需要走出國門的。任何一門學術,特別是管理學,不出國門就已經是國際的了。在此種狀況之下,民營企業所謂“以我為主,自成一家”,已經是落伍的思想。因為,可以說,隱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國中心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能蠱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會以理性的名義,將民族主義包裝起來,從而使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民營企業管理走入歧途。全球化背景下,實際上民營企業已經無法區分國內與國際。所謂國際或跨國,已經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9.培育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個復制過程,是民營企業的創始者通過自己示范、教育,把自己的價值觀復制給下一代的過程。創業從來都是在磨難中造就,民營企業更是如此。白駒過隙,中國民企創業者逐漸閃身幕后,守業的接力棒將由“第二代”擎起。“富不過三代”,不少人的預言仍在耳際,不過,當下最讓民企煩憂的卻是接班人的問題,“世襲”還是“禪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之下,企業財富的繼承往往是要選擇下一代。子承父業成了大多數企業老總的選擇之路。“子承父業”的財富交接模式就是父傳子的君王制度延續!實質上還是一個民企文化大桎桔-中國傳統文化復制品。
導致民企企業文化病癥的結果:
民營企業中沒有明確的游戲規則,一切隨老板好惡而定,很多民企中存在一種“黑暗壓制力”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黑暗壓制力”感情過甚、理性欠缺;拒絕規則化、制度化;傳統儒家文化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桔。大部份民企實際上是老板家庭的擴大,企業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往往就是老板個人愛好、個人志趣、個人行為方式、甚至個人生活習慣的擴大,是老板家族傳統文化的擴大,完全依附老板個人而存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因此從高效靈活然而稍帶私密的運作文化,轉型為透明化運作,民企老板應理智地思考如何實現全透明運作,盡量減少外界對企業的不了解;其本質內涵是讓外界了解企業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人文哲學價值觀。基于農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盡管有著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等一系列優點,但其身上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只有搞清楚現階段民營企業家戰略決策與日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幫助我們的企業建立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基于農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盡管有著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等一系列優點,但其身上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下面是我們一些民營企業常犯的毛病。
缺乏文化素養:決策草率、心血來潮,朝令夕改;小富即安、農民心態;;專橫跋扈、唯我獨尊;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缺乏自律性;名利觀念強、一切榮譽歸自己;投機心態強、缺乏長遠戰略考慮;急功近利、行為浮躁;不講信用;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尊嚴。這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致命傷。在企業草創初期,也許這些特點是其曾經賴以取勝的“法寶”但一個企業要真正成長起來,不能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能總是投機取巧、撈了就跑,而應該把這些毛病逐漸克服掉,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做大做強做優,才談得上成為“有文化”的企業,才能談企業文化。
花瓶-文化形象:一些企業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脫離企業經營管理實際的情況下總結了一套經營理念或企業精神.由于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員工認可,因此這種企業文化實際上成為一種脫離企業實際的空談.雖然對于外部的不知情者可能會起到一時的包裝功效,但是對于企業自身而言,純屬一個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
缺乏文化創新:一些企業以為企業文化一經建立便可長治久安,忽視了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對企業文化進行創新,從而使對企業發展本來起積極作用的文化變成了企業發展的障礙.實際上,企業文化同樣有好與不好之分,當一種企業文化由于惰性而變成一個封閉的系統時,它很可能會扼殺企業的創造精神,從而排斥外來人才的加盟和企業對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
缺乏員工廣泛認同的價值觀:企業缺乏凝聚力和認同感研究表明,一套大家接受的價值觀對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企業員工樹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從而全力以赴地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同時它又是構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然而,我國民營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員工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創辦人的個人好惡是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順眼的人就留,順心的事就做,手段就是獎和罰,其結果必然是企業形不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員工來得快,散得也快,難怪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總在抱怨找不到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發出創業元老頂不住,外聘人員靠不住,留住人才難的感嘆。
大部份民企實際上是老板家庭的擴大,企業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往往就是老板個人愛好、個人志趣、個人行為方式、甚至個人生活習慣的擴大,是老板家族傳統文化的擴大,完全依附老板個人而存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因此從高效靈活然而稍帶私密的運作文化,轉型為透明化運作,民企老板應理智地思考如何實現全透明運作,盡量減少外界對企業的不了解;其本質內涵是讓外界了解企業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人文哲學價值觀。
立足自身,借鑒學習策略:企業文化盡管不可模仿,但是可以學習.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企業的企業文化為人傳頌.海爾的真誠到永遠有缺點的產品就是廢品,民企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礎上,要積極學習其他企業的優秀文化,做到揚長避短,博取眾家之精華。
企業家現代化策略:企業文化是旗手文化,企業家素質和自覺程度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家文化,是經營者文化,是企業領導人文化.但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整體素質都不高,土老板企業家數量很多,這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家的作用在民企中很重要的.他的價值觀和精神態度決定了企業行為和員工的價值取向.知識經濟,信息時代,企業家的知識,智力,現代化文化素質決定企業競爭力和發展程度.要搞好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家現代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對于一個人來講,他的發展、前途和事業成敗是取決于一種人文思想,一種文化素質、一種內心深處的是非黑白的判斷。真正能夠在市場經濟中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是具備了較強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的企業家,他們的精神境界、文化及哲學理念都達到了相當的層次,企業中的滾滾利潤與其說是機遇和市場所帶來,還不如說是他們本身的文化素養所帶來。
提煉認同的價值觀策略:一些企業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脫離企業經營管理實際的情況下總結了一套經營理念或企業精神.由于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員工認可,因此這種企業文化實際上成為一種脫離企業實際的空談。雖然對于外部的不知情者可能會起到一時的包裝功效,但是對于企業自身而言,純屬一個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企業缺乏凝聚力和認同感研究表明,一套大家接受的價值觀對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企業員工樹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從而全力以赴地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同時它又是構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
然而,我國民營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員工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創辦人的個人好惡是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順眼的人就留,順心的事就做,手段就是獎和罰,其結果必然是企業形不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員工來得快,散得也快,難怪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總在抱怨找不到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發出創業元老頂不住,外聘人員靠不住,留住人才難的感嘆。
差別化策略: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才有生命力。而許多企業文化塑造中忽視了這一點,尤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大部分企業文化雷同,起不到標識企業特色的作用。企業文化,企業形象都是企業差別化戰略,企業文化作為組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例如,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浙江雅戈爾裝點人生,服務社會都體現了企業的個人特色和極深的文化底蘊。民企文化塑造要根據行業特點,地理特點,產品特點等,盡可能挖掘出有別于其他企業的文化特征。
塑造名牌策略:名牌企業形象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不僅能占領國內市場,也能占領國際市場,相反,沒有企業形象,既不能占領國際市場,也不能占領國內市場。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許多企業都通過創名牌產品樹立企業形象。例如,美國的微軟,日本的彩電,中國的海爾冰箱都因其產品的卓越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優秀的現代民企都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企業道德建設、企業形象建設淺顯而言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取向。從宏觀上看,與狼共舞的時代已經來臨,民營企業不能沒有企業文化。請了解“文化”精神決定外在,無形決定有形,民族生存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一種精神文化。請重視“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發展成長的永遠是文化,文化永遠是企業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與企業經營的實際緊密相聯的東西,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企業經營的實際中提升形成的,外于企業經營的文化只是文化,而不能稱之為企業文化,更不是本企業的企業文化.與此同時,企業文化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必須與企業一起共同成長,沒有創新或者不能包容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是一種消極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