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將面臨"非連貫性"的新競爭環境,包括銳不可擋的經濟全球化趨勢,飛速發展的技術變革和創新,以及迅速變化的差異化顧客需求等。在這種"非連貫性"新競爭環境中,民營企業傳統上所具備的任何競爭優勢,例如,資金優勢、規模經濟、地方政府壟斷等都只能是一時的、短暫的。民營企業只有快速構筑自身的企業文化,才是其維持生存,并促進持續發展的保證。
民營企業的持續快速成長和永績經營,是每一位企業領導者的期望。有的企業依靠專業化大生產的規模經濟,有的企業依賴新奇特的企業策劃包裝,這也許能取得暫時的優勢,然而想要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要依靠構筑企業文化競爭力,很顯然,當代企業的競爭已轉向知識和科技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知識與科學技術的"承載者"——企業文化。即企業形成的企業文化競爭力,這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唯一持久競爭優勢。
民營企業沉淀組織文化的要點,民營企業"長壽"需要組織結構上的保證,才能避免"人去樓空"帶來的麻煩。
雙啞鈴結構
決策是文化形成的關鍵因素,所以要加強決策組織。另外,決策的效果在基層,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很重要。這種兩頭是重點、中間精簡的結構,好似一個啞鈴。另外,民營企業的發展靠產品開發組織的創新。創新的壓力越大,產品開發組織就越重要。開發的產品要賣得出去,就需要營銷組織得力而有效的工作。這兩頭的聯系是弱化了的處于中間的生產(生產可以包出去),又構成一個啞鈴,謂之雙啞鈴。
三區結構(康得樂原理):
要想"福壽雙全",在思想上要有這三個區:保命區、形象區和風險區。保命區就是你要有能確保企業生存的部分。但我們又不能滿足于生存,還要有深厚的企業文化,此時民營企業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榮,這就需要形象區,也叫文化區。生存與文化是互養的。第三區是風險區,要想大發展就必須冒風險,越是高科技開發,風險越大。面對風險區,要有雄心,又要有膽略和氣魄。炒家索羅斯的話頗有道理:"沒有風險,便不成其為事業,但也要給自己留有生路。"
二元結構:
"二元"就是核心競爭力和外包。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為核心技術和核心管理,它體現著企業的文化內涵。而國外成功的企業外包高達80%,這更證明了"將核心產業以外的部分盡可能外包"這一思想的正確。有的是自己的,有的不是自己的,但卻圍繞著自己這個核心,形成一元化的二元結構。
在實現民營企業文化可能遇到的障礙:
組織障礙
決策層:什么都靠不成文的規定。"不成文"就意味著隨意性,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任的越級指示。"愛批條子"是我們中國的痼疾,破壞極大。不正常的賞罰。這將激化矛盾,引發分裂。
中層:不重視,不認真。常常是畏懼權貴而放棄了自己肩負的責任。不和諧,竊竊私語。
基層:不上心,不理睬。不問是非,一律執行。
思想障礙
突出的是好面子。我們中國對于"面子上的光彩、形式上的熱鬧"的迷戀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這直接帶來的是實際利益的極大損失。
民營企業文化的三階段
新生期:領導文化轉變為員工文化。這首先要求領導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統一意志形成合力。膠結員工形成粘力。目標奉獻形成動力。
興旺期:基層文化多元化。適應部門特點、地區特點,保持自己的彈性,要有創新。引進外來文化。要借此豐富我們的文化,消除我們的惰性。
衰變期:出現局部弱化、整體松散現象。表現為市場占有率下降,利潤下降。領導重新發動組建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