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兼容并蓄的文化色彩在美資企業體現得非常強烈。盡管在美國企業有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讓人比較滿意的福利待遇,但是,面對善于“以夷制夷”的美國人,中國人的晉升還是挑戰大于機遇。
美企高層有中國人
相比較而言,在美企的高層中,中國人不罕見。在一家生產、銷售計算機軟件的美企工作了6年、現在是技術部資深經理的陳楓(化名)說:“美資企業里高層員工有相當多的中國人,但多是來自香港、臺灣,或者是有在美國留學背景的。他們具有著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基本能駕御中、美人的心理,活躍于上下之間。而且,對于本土員工來說,感情上更容易親近,自然管理起來也就更容易了。”或許這就是美國人的聰明所在。
雖然美企高層有中國人,不過這些人需要不同程度上有美國背景。現在美國博雅公關公司任客戶主任的夏藍(化名),畢業于某外語學院的美式英語專業,并且曾在一份英文報紙供職多年,對美國語言、文化之類的東西比其他專業的人更容易接受。“在我們公司,與我有類似背景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高級客戶主任(及以上)職位的,都是有美國背景或者是外籍的中國人。”
其實,在美企里高層的本土化并不鮮見。很多美國的大公司例如惠普(中國)、微軟(中國)、摩托羅拉(中國)許多重要崗位都由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領導。
挑戰大于機遇的晉升
對于大多數中國員工來說,在美企升職仍然是挑戰大于機遇。
夏藍說:“在我們公司,升職機會還是有的,有一個同事工作5年升了3級,從客戶主任到高級客戶主任再到客戶經理。以前都是要有美國背景的,近兩年這樣的現象有所好轉。例如我們中國區經理總監一級的就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了,他在公關這一行工作了很多年,經驗十分豐富。如果我們普通員工要升職,必須努力工作,得到老板的信任和賞識才行。”
在美資企業升職好象很容易,其實那是表面現象。就象夏藍的那個“總監”同事,他豐富的工作經驗無疑為升職打下了牢靠的基礎。
在摩托羅拉工作的李明(化名)告訴記者,在摩托羅拉年輕人要想躋身管理層,至少應該具有以下素質:很強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辦事果斷,面對一大堆問題時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最重要。一般來說,一個大學畢業生需要三四次的晉升才能成為一個初級部門的管理者。而每一次晉升,公司都要對員工的工作能力、業績和品行進行綜合考核。
相對寬松的工作氛圍
也許和美國人的性情有關,美資企業較之其他外資企業來說,個人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一般而言,美國老板不會事事俱悉,他們更看重事情的結果。
“例如,老板給銷售部門100萬的任務,時間是3個月,最后只要完成任務就好了。其他的細節問題,例如上下班時間等,就不那么嚴格了。”陳楓說。
這種寬松也體現在人的去留問題上。例如摩托羅拉的應聘者一旦成為正式員工,公司就與他簽定無限期合同,除非員工犯有嚴重錯誤或公司經營情況發生突變,否則一般不會被解雇。同時,如果員工在離職90天內再回到公司,以前在公司的工齡可以繼續延用。
當然,寬松也是相對的。在一些美國企業,老板會巧妙地把被動加班變成主動加班。在一個公司,給員工支付工資是很大的開支,加班費通常是普通工資的兩倍到三倍,這樣就把加班改成布置任務,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了,你就不得不自己擠時間去跟老板申請加班。而主動要求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
福利激勵學習 提高
吸引眾人加入美企的,福利待遇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誘惑因素。在翰威特公司做的一項對2001年度北京外企薪酬與福利調查的報告中顯示,盡管受9·11影響,但仍有65%的公司(從美國660家企業抽樣調查)表示依然會給員工加薪。同時,在過去的2001年中,北京美國非制造型企業員工的固定收入仍然最高,同時級別越高的工資增長越多。
在美資企業里,最有特色的福利當屬給員工的股票期權。盡管這個“股票”在你離開這個公司之后就會沒有,但它的確是一些美企福利政策中不同于其他外企的亮點。不過,這樣的“股票”只能在你擁有一年以后賣掉,而且只能賣掉全部的30%。
陳楓說,“美國人有概念,不管你認為(所在國的)規則是否合理,都會按照現有規定付給員工工資和福利,例如一年13個月的工資、車費、醫療、帶薪年假等等都根據公司整體狀況有所體現。”目前,陳楓和夏藍工資漲幅基本按照在每年工資基礎上增長10%左右。
陳楓說,“旅游休假(并非帶薪年假)也是公司獎勵優秀員工的方式之一。例如公司前段時間獎勵頂級銷售人員,就去海外渡假1周,當然是可以帶家人的。”
對員工的大力學習 也是美企吸引人的地方。
“像我們的業務增長在去年因為遭遇9·11而受到影響,但是,每年學習 的費用和計劃是不根據業務狀況來改變的。我們每年每個人參加的學習 就有20多個。因為這樣的學習 有利于員工業務的提高和企業凝聚力的培養。也使自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博雅公關公司的夏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