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我們短短的一個小時的演出,我震撼了,真是沒有想到這樣的震撼,越南的領導們各各都是稱贊不停,紛紛詢問這個是什么地方,什么節目,演出口,大家興致勃勃的都購買了VCD,可能是留念,或者是回家重新給自己的家人講述在深圳的精彩的游歷。演后,我向該國的客戶經理,才知道在越南這么場面宏偉、氣勢軒昂的震撼場面在越南是看不到的,想想怪不得,在演出的過程中,兩個領導向我靠近,要求我講解演出幕里的故事。
龍鳳舞中華是中國民俗文化村1億元打造的演出盛事,16年積淀的藝術表演實力,凝聚數百位藝術家的奇思妙想,將聲、光、電、水等現代舞臺手段悉數用盡,讓舞蹈、雜技、魔術等藝術手段共聚一堂。一個豪邁大氣的專業舞臺、500多名演員、1200多套服裝、55分鐘的演出,讓你盡情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的絢麗風姿。
第一場:遠古回音壁
舞蹈藝術分享著人類的悲歡,我國的樂舞文化就是這樣以其深廣的生活內容、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全身心地融化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
集中采用聲、光、電、水等現代舞臺手段,充分表現了在冥冥宇宙之中、盤古開天之后,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戰勝天地洪荒的歷史進程。高亢、強勁的歌舞表現了那久遠的遷徙征戰。舞臺效果神奇:真獸、真禽、真鳥與真人真實表演;大型人造瀑布展現恢宏氣勢、水火交融的奇幻景象。
第二場:民俗風情畫
在《龍鳳舞中華》晚會上,你能體驗中華民族五十六種風情的魅力。
從一個人的孕育出生起,到成年、戀愛、婚姻,在人生歷程的每一個重要關節,幾乎都有舞蹈相伴。
婚慶民俗于震天撼地的鼓聲中引出哭、笑、鬧、打四大奇妙婚俗:土家族的哭嫁、維吾爾族婚筵上新娘同新郎相擁而舞、回族的耍公公和彝族的打新郎,以及傳統的漢民族婚禮儀式。
生育民俗“麒麟送子”和“送子觀音”彩車生動再現生育民俗。7個少數民族夫妻組成方隊,他們懷抱新生兒回娘家度滿月,歡喜婆婆趕來送紅蛋,增添無限情趣。
最有特色的是舞臺與背景用高科技的手法不斷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水中升降臺橫空出世;行走式車轉臺實現互動。
第三場:彩鳳踏云飛
激烈、陽剛、輝煌、壯觀,金、銀、藍、黃各色鳳凰從舞臺的各個層面鋪天蓋地飛來。煙花、汽龍、瀑布,觀眾在一個接一個的精彩中歡叫,晚會推向了高潮。
舞蹈的激情點燃了山上的火鼎,火驟然竄起并迅速向周圍蔓延,夜空也被染成一片火紅。
這是一場有生命的舞蹈,是一場反映人們生活形態的鮮活舞蹈,也是一部反映中華民俗風情畫卷的史詩。
卷卷的場面,勾畫了一幅幅中國文化的畫卷,歷歷在目。
這不得不讓我想到了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的主題,文化的力量,進了HW公司,感覺不知不覺被一種特殊的力量在牽引著我,這個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們先看看華為領導人對文化的詮釋。
華為——比物質資源更重要水是文化。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產業領域,知識、智慧。創造力和高度的執著是參與競爭的基本要求。任正非說:“市場不是母親。沒有仁慈,也沒有耐心。”華為人認為,物質資源終會枯竭。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而所謂企業文化。指的是“一個企業內獨特的并得到員工認同和接受的價值準則、信念、追求、態度、行為規范、歷史傳統,乃至思想方法、辦事準則等”。在華為公司制定的《基本法》里。對華為精神作過這樣的界定: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團結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我們決不讓雷鋒們、焦裕祿們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把崇高的精神追求與貼身的利益回報相結合,是華為文化的最大特征。由這一特征出發。形成了華為人津津樂道的許多“分支文化”,如“墊子文化”、“出租屋文化”、“大排檔文化”和“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團隊合作文化。
一個企業文化一但形成,就是一種日常行為習慣。我們看看以下一則《猴子吃香蕉》有趣的故事:
科學家將四只猴子關在一個密閉房間里,每日 喂食很少食物,讓猴子餓的吱吱叫。幾天后,實驗者在房間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沖向前,可是當它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熱水燙得全身是傷,當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一樣被熱水燙傷。于是眾猴只好望「蕉」興嘆。
幾天后,實驗者換進一只新猴子進入房內,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嘗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它三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險,千萬不可嘗試。實驗者再換一只猴子進入,當這只新猴子想吃香蕉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不僅剩下的二只老猴子制止它,連沒被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它。實驗繼續,當所有猴子都已換新之后,沒有一只猴子曾經被燙過,上頭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卻沒人敢前去享用。
這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
現在中國的企業家現在都在大談特談企業文化,可到底什么是企業文化其實很多人都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事實上,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就是“人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弘揚什么、抑制什么”。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是“內含的假設”,是不可見的。但按社會學鼻祖韋伯的說法,“內含的價值觀往往通過一系列事件的沖突表現出來”,所以企業文化的外在又表現為“行為方式”。
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人們做事情往往是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的影響,或者說受到逐漸形成的那種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在制度經濟學中又被稱為“非正式制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在人類行為的約束體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發達的經濟體系中,正式規則也只是決定行為選擇的總體約束中的一小部分。人們行為選擇的大部分行為空間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
讓我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人們的行為是如何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響。第一,是關于隨地吐痰的問題。很多城市都有規定,隨地吐痰被抓住后,罰款50甚至100元,這樣的制度不可謂不嚴厲。可很多人一有機會仍然到處亂吐,究其原因,是因為他不覺得這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是否覺得丟臉完全取決于他心中的“文化”,跟制度沒有關系。第二,有一個人要去參加同學母親的追悼會。旁邊人說,如果你一身大紅打扮去參加,我就給你一千元,甚至兩千元也可以。那人嗤之以鼻,明確表示別說是一兩千元,哪怕是一兩萬元,他也不會答應。又沒什么制度約束,他為什么不要這錢?就是因為文化。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讓他知道,要了這錢,社會輿論將讓他難以生活,甚至難以生存。所以,不可見的文化往往超越正式的制度,具有比正式制度更強大的力量。
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在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不斷沖突和逐漸磨合過程中才會潛移默化出一種真正屬于企業自己的企業文化。我們經常說文化是歷史的積淀,這里有一個時間的概念,而中國大多數企業顯然缺乏這樣的一種積淀。所以,如果某個企業才創立了兩三年,就說他的企業文化做得如何如何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大膽地說不相信。沒有經過一個時間量上的積淀,很多事情都是不確定的。
任何種類的文化都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也只有經過時間長河的不斷沖刷,文化才能變得不是那么虛,并形成一種實在的力量。雅典奧運會就是一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例子。這屆奧運會被公認為是一屆最有文化的奧運會,首先就是因為雅典本來就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有悠久奧運歷史的城市,而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們最多只能感到一種商業氣息。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兩塊最有價值的金牌,一塊是劉翔的110米欄,另一塊就是中國女排。關于這兩塊金牌的意義,在著名足球記者李承鵬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中國女排時隔20年后的這塊金牌擁有與其它任何一塊金牌不同的意義——之于杜麗首金,我們有開門大吉的喜慶,之于張怡寧第100金,我們有一種數字上的驕傲,之于110米欄,我們有一種突破式的狂熱——但之于中國女排,那是一代人心頭最珍貴東西在失落20年后重新攬入懷中的宿命般的幸福。幸福,在這一夜雷電般擊中我們;光榮,隨著張越紅一扣恍若隔世。然后是淚流滿面,這時候,也只有用‘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這樣的俗句子才能表達一代中國人最不俗的情感。”
所以,看到劉翔的勝利,我們可能會興奮、激動,甚至會有年輕的女網友激動得“愿意為劉翔付出自己的第一次”,但可能唯有女排的勝利會讓我們真正感動,那是一種觸及靈魂最深處的感動,因為這里面有二十年積淀下來的復雜感情,或者說這里面有文化的因素。而在田徑項目上,我們顯然還沒有積淀出這樣的文化。這就是真正的文化的力量。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讓企業文化形成這樣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