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企業文化與管理哲學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企業文化與管理哲學存在密切的關系。企業文化指企業全體員工共有的觀念、信念、價值和行為準則,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模式。其實質是以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凝聚員工歸屬感、提高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企業文化蘊涵著管理哲學的精髓,是競爭對手不可模仿的,也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的重要內容。
中西方企業文化差異及管理哲學的體現。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企業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思維差別,由此形成了價值觀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差異。作為企業文化核心內容的價值觀體系,主要包括:價值基礎、價值目標、實施途徑和約束機制4方面。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企業文化差異,導致了管理哲學應用的巨大差別。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文化的形式相對簡單,主要是核心價值觀,以及相應的管理體系和規范的流程,他們側重于戰略、品牌、人力等管理,管理還沒有上升到管理哲學的境界。中國企業文化側重于企業形象設計和門面包裝等,企業管理以經驗管理為主,科學管理水平較低,企業文化與管理的交融性差。但是,中國企業的文化和管理中蘊涵著幾千年歷史文明傳承下來的管理哲學的底蘊。
現代企業文化與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淵源深厚。我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蘊涵著很多管理哲學的基本原理。企業文化強調的分層管理和有序性與我國古代管理哲學理念有很深的淵源。《周易》的《序卦》中提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體現了《周易》認為社會中的人有不同的層次,分屬不同等級和不同組織當中,在不同的組織中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現代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的有序性也與《周易》的有序性理念非常吻合。
企業文化目標與價值觀與我國古代文化蘊涵的管理哲學具有淵源。《周易》主張管理要有特定的目標,要不斷更新。《易傳》的“富有之謂大業”可理解為經濟富足。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內涵與《周易》的道德追求吻合。《易傳。系辭》指出“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拾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它對道德的基礎,施行、修養和充裕道德的方法及鞏固道德的途徑,檢驗道德的標準進行了立體化探討。中國“國學”兼容了管理哲學的豐富內涵,并與中西方企業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0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與賽迪顧問組織的中國管理哲學創新論壇,將對管理哲學研究和實踐應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現代企業很多管理理念與中國文化、管理哲學相呼應。中國文化主要有三大思想來源:道家、儒家和法家。其中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提倡尊重客觀規律,減少人為的干涉。儒家倡導“人之初,性本善”,強調教育和感化。法家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強調法律的懲戒。現代企業管理的3個層級:高層、中層和基層管理者總體可對應我國古代文化的不同哲學管理理念,其中,企業高層應以道家思想管理下屬,要善于發現并遵循客觀規律;企業中層管理者要以儒家思想管理下屬,善于進行道德教育和示范帶動作用;基層管理者應以法家思想管理下屬,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強調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