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文化”所需的一切
……
上篇 釋企業文化源流以窮其本,及為何要探討中國企業文化?
“企業”是由日本傳入的詞,暫且不表,先說“文化”。文,《說文》:錯畫也;《釋名》:匯集眾彩,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化,《說文》:教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教,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以德化民謂之化。《韻會》: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又泛言改易,亦曰變化。“文化”一詞,較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這是第一層意思,即以文教化、文治教化,作動詞看。對應的英文是culture。第二種意思表示“運用文字的能力”。這是近代才有的意義,如講“一個有文化的人”,類同于“知識”或者“受教育”,對應的英文是literacy。第三層意思解釋為“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對應的英文是culture。第四種意思是“考古學用語”,如仰韶文化。對應的英文是civilization,有“文明”的含義。
“企業”一詞來自于日本。明治(1868—1912)維新時期,日本將大量西方科學新知翻譯成漢字,戊戌變法以后又隨我國留洋學生傳入中國并大量進人現代漢語。比如“哲學”、“宗教”、“業務”、“經濟”等等,類似的“日本漢語”大概占到我們現在常用社會、自然科學詞匯中的70%。“企業”的英文:enterprise,它比“公司”company的范圍要廣,包括了所有企、事業單位。它由兩個部分構成,“enter-”和“-prise”,前者具有“獲得、開始享有”的含義,可引申為“盈利、收益”;后者則有“撬起、撐起”的意思,引申為“杠桿、工具”。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表示“獲取盈利的工具”。“企業”這個詞是被日本在翻譯西方科學時組合、創造出來的。企,《說文》:舉踵也。踵:足后,追也。《前漢•高帝紀》“日夜企而望歸”——可以體會那是怎樣一種企望的意念。業,《易•坤卦》“暢于四支,發于事業”。《孟子》“創業垂統”。《禮•曲禮》“所習必有業”。即事業、創業、學業的意思。
那又怎樣能把“企業”和“文化”新、舊搭配地放到一起,組成“企業文化”的新概念?其實是美國兩位管理學者(泰倫斯和艾倫)在1981年的創造。他們經6個月時間集中針對80家企業進行詳盡調查之后,著成《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很快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書中提出了企業文化的“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絡。其實,如果將“企業”換成“學校”、“社區”、“組織”、“家庭”或者“社會”,那“5個要素”同樣成立,同樣都是“習俗”和“禮儀”的載體。
顯而易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企業文化的“文化”,偏向于第三層意思,即《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所述。我們再看它的英文“culture”,在《牛津雙解字典》中有這些解釋:1.生活方式2.藝術、音樂、文學3.看法、態度4.種植、養殖。其中第4個意思就是個動詞,與“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的“文化”一樣,是有過程的動詞,這點不能忽視。(這也是中國智慧解決西方對“文化”定義難題的要點。“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文化’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百度百科)
80年代《企業文化》一書的誕生,并非“企業文化”本身的誕生,兩位美國學者只是在經過6個月調查后得到了“企業有文化存在”這樣一個認識。換個角度看,只要有企業、有人,就本來有“文化”,那與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一個道理——“只要有人,就有文化”。至今未曾有“螞蟻文化”、“猩猩文化”這樣的說法吧?因此,我們看待“企業文化”這個詞,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啟示:
1、但凡“文化”,必先帶有一種“由上政下”的“以文教化”、“文治教化”的內涵。這一層在“culture”里或許只含有“種植、養殖、教養”的意思,但在中國,“化民成俗(《禮•樂記》)”的智慧不可遺忘。也就是,在中國探討“企業文化”,必須多多把“文化”當成“動詞”看,而不僅僅將它視為與“品牌”相類的名詞而已;
2、“企業文化”不是憑空“創造”出來,而是兩位學者經調查后“發現”并總結的管理科學。企業里的“文化”,一直伴隨著企業的誕生發展。借用《新民主主義論》所言:“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因此,它不僅存在于西方和西方的企業,而是“只要有人,就有文化”。西方有西方文化,東方有東方文化,美國有美國文化,中國有中國文化,差別在哪?可以說地域(文化)不同,但最根本的,是“人”的不同而已。這就是我們此刻為何要探討“中國企業文化”這個話題的緣由。也因為這一點,企業的“文化”是企業中的人出于內心的行為表現,是“習俗”、“禮儀”以及一切思想、行為的綜合,是一個從“企業”誕生(也即有員工存在)之日起就在持續著的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不能試圖去“創造”一種企業的文化,而要對文化的主體實施“文化〈動詞〉”與“教化”,通過“文化〈動詞〉”人本身,自然能夠完善企業的文化。
有人說,企業文化是“道”的課題。沒錯,凡言“文化”的事,必要用“道”的方法尋得解決,從思想與心的深處尋得解決。《道德經》不就講:“我無為,而民自化”么?
所以,西方的企業文化有兩個層面的作用:1.對企業而言,要學會一種“文化〈動詞〉”員工的制度和能力;2.對企業的服務對象而言,要以這樣一種“文化〈名詞〉”來“文化〈動詞〉”大眾,使之感知到它們獨特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