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化的力量在于草根”,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理解。結合企業文化的狀況可以認為,要發揮文化的力量,關鍵在于企業的草根、也就是廣大的員工有怎樣的文化了。我們都知道,在企業管理中,幾乎所有的領導者都不否認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但是,怎樣發揮文化的作用、怎樣讓草根借助文化產生力量,卻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很不幸,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絕大部分的企業領導者喜歡文化的原因,是希望把文化拿來作為教育與馴化員工的工具。大家似乎認為,文化是與制度一起,用來管理員工的工具。而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就是弄一批理念出來,讓員工去背誦和記憶,然后再在工作中照做就行了。甚至很多人認為,在制度還沒有健全和員工抵抗制度的時候,拿文化來馴化員工是最好的辦法。
可是,在實踐中我們又十分不幸地發現,幾乎所有試圖將文化作為馴化工具的企業,終究沒有“建設”成什么好的文化,企業文化反而遭到了員工從思想到行為的反感乃至抵抗。原因是什么呢?其實,《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的兩位作者迪爾和肯尼迪在近三十年前就告訴了我們:“傳統觀念把結構和戰略作為任何組織的推動力,認為企業完全是一個理性的創業實體。而我們通過觀察卻得出了另外一個結論。我們認為,如同遠古時代的部落一樣,根深蒂固的傳統和廣為接納與共享的信念支配著當代的企業組織。”而這些企業中的所有的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人們總是并希望未來也同樣生活在一起并賦予生活以意義和目標”。
我們知道,這種源自草根的、社會性的人們所希望的“意義和目標”,不是進行一通企業文化的“宣貫”就能夠解決的。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在不同群體中以及這些群體不同的過程中,這種意義和目標實際上包含著眾多的內容。比如,作為企業的員工來說,這樣的“意義和目標”起碼與這些東西相關:價值觀趨同或不沖突、合理的并持續優化的薪酬、工作中的指導與支持、情感的關注、職業生涯發展。如果這些關乎意義與目標的事情做不好,怎可能用三言兩語的文化達到馴化的結果?
拋開上述不談,即便你要馴化,也得看看用怎樣的東西來達到目的吧?馴化動物的最好辦法,是給他希望吃的東西。因為“吃”對動物很重要!當然,“吃”不僅僅對動物重要,對人同樣重要。曾經看過一篇小說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山村的人和人家打賭時說的最狠的話是:“如果我騙了你,就讓我們家倒了灶。”作者說,吃飯是他們天大的事情,倒了灶,也就是這家人家沒得吃,就是詛咒全家都死。
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就是幫助草根的員工,在企業工作中找到屬于他們的“意義和目標”。而這個“意義和目標”,包括了吃飯,包括了尊重,包括了支持和關注,包括了成長。舍此,僅僅作為教化和馴化的企業文化,又能有什么作為?
隨機讀管理故事:《耳聾的青蛙》
有一次,有一群青蛙比賽爬上一座高塔。
許多人聚集在高塔周圍觀看。他們不相信參賽的青蛙能登上塔頂,于是大聲喊"別費勁啦!你們這些青蛙是不可能到達終點的!"聽到這些話,一些青蛙開始退出比賽。但有一些青蛙還在堅持,向塔頂前進。
觀眾們繼續在喊:"別費勁啦!你們也不會成功的!"隨后不久,青蛙陸續放慢腳步,放棄了比賽,此時只剩下一只青蛙還在默默地向上爬,而且越爬越有勁。
接近終點的塔頂了,那只青蛙用盡全力終于登上了塔頂。此時塔下群眾一片歡呼聲,歌頌這位青蛙英雄。
人們好奇地想知道這只青蛙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于是對它進行專訪在,此時人們發現:原來這只青蛙是個"聾子"!
管理故事哲理
切記,什么時候都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永遠不要讓別人的悲觀情緒毀掉你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對于新晉升的管理者也是如此。以前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下屬。這種角色的轉換完成之前,尤其是過渡期,新工作難以開展,抱怨也逐漸增多,以致于最后可能都懷疑自己根本不是當管理層的料兒。這時候,再加上身邊某些心懷不軌的人,在邊上私下談論、扇風點火,事情往往會朝壞的方向發展。所以,如果有人說你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那么不妨就"裝聾作啞"吧,于公于私都有好處。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